



1.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次会议通过的文件有( )。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21世纪议程》
C.《人类环境宣言》
D.《生物多样性公约》
2. 标志着全球中心议题从“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保护转变的会议是( )。
A.约翰内斯堡会议
B.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
C.斯德哥尔摩会议
D.里约会议
3. 在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法规体系中,属于综合性环境资源法律的是(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D.《环境保护法》
4. 关于环境资源法的性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技术性
B.阶级性
C.公益性
D.阶级性和公益性的统一
5.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是( )。
A.环境资源法的性质具有特殊性
B.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C.环境资源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
D.环境资源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
6. 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实行的是( )。
A.目的一元论
B.目的二元论
C.目的三元论
D.目的多元论
7. 我国环境资源法在溯及力上,主要采用的是( )。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8. 在我国的环境资源法效力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
A.《宪法》
B.《环境保护法》
C.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条约
D.《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9. 目前,现实的环境资源法治体系基本上处在何种价值观的指引下?( )
A.人类中心主义
B.生态中心主义
C.动物权利论
D.功利主义
10. 动物权利论的代表人物是( )。
A.J.法因伯格
B.P.辛格和T.里根
C.诺顿和默迪
D.阿伦·奈斯、德韦尔、福克斯等
11. 现代环境资源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
A.环境安全
B.环境效益
C.环境公平
D.可持续发展
12. 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 )。
A.环境安全
B.环境公平
C.环境效益
D.环境正义
13. 在国际环境法律关系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是( )。
A.公民个人
B.国家
C.国家机关
D.企业
14. 在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法律关系中,负有法律保护义务的是( )。
A.所有公民
B.法律工作者
C.国家
D.猎人
15. 下列可以成为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马戏团里的驯兽
B.矿藏
C.克隆人
D.自然人
16. 下列哪一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C.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D.环保宣传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即可
1. 下列规定中体现环境资源保护思想的有( )
A.《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B.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C.《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为灰,取生荔……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
D.《唐律疏议·杂律下》规定:“穿垣出秽者,杖六十;诸在市及人众者,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
2.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环境资源保护法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
B.规定零散,通常只是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某一方面的法律规定
C.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环境资源法规见于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
D.我国古代出现过专门的环境资源保护法规
3. 下列关于“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资源法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环境资源法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别性逐渐缩小
B.环境立法初现综合化的趋势
C.环境资源法律开始重视设立统一的环境监督管理政府机构
D.生态环境标准和环境规划逐步成为环境资源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下列属于环境资源法特征的有( )。
A.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B.综合性
C.公益性
D.科学技术性
5. 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是一种综合性的调整机制,下列属于环境资源法三大调整机制的是( )。
A.技术机制
B.行政机制
C.市场机制
D.社会机制
6. 下列关于环境资源立法“目的二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的二元论”以“环境优先”为最高原则
B.“目的二元论”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C.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实行的是“目的二元论”
D.日本、匈牙利等国的环境资源立法实行的是“目的二元论”
7. 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是( )。
A.人与物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 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
A.适地范围
B.适人范围
C.适事范围
D.适时范围
9. 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属于我国环境资源法空间适用范围的有( )。
A.外层空间
B.中国驻外大使馆
C.东海
D.在大西洋航行的我国船舶
10. 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适人范围包括( )。
A.法人单位
B.非法人单位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D.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
11. 生态中心主义的两项最高准则是( )。
A.自我实现
B.生态中心平等主义
C.个人主义
D.利他主义
12.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 )。
A.公平性
B.可持续性
C.共同性
D.需求性
13. 环境资源法律规范按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
A.委任性环境规范
B.授权性环境规范
C.义务性环境规范
D.权义合成环境规范
14. 编制和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规划,必须注意以下哪几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
A.应当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发展变化对立法提出的要求来制定立法规划
B.必须从整体上、从立法的全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国家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C.应当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立法规划的编制
D.关于环境资源法的行政法规、法律实施细则的立法规划应当由司法部编制
15. 制定环境与资源法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是( )。
A.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B.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C.向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则
D.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16. 环境资源保护法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关系是( )。
A.基本法内容比较抽象,而单行法内容相对具体
B.单行法是对基本法某一方面规定的具体化
C.基本法效力高于单行法,单行法不能违背基本法的原则和立法精神
D.基本法针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单行法则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作出规定
17. 环境资源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与环境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
C.环境资源法
D.环境科学
18. 下列属于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有( )。
A.行为
B.主体
C.客体
D.内容
19. 下列对我国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B.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一切单位和个人
C.年满18周岁的公民才能成为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
D.我国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还包括除了人类之外的动物、非人生命体
20. 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要客体包括( )。
A.精神财富
B.物
C.智力成果
D.行为
21. 下列对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内容的论述正确的是( )。
A.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环境资源法权利和环境资源法义务
B.环境资源法权利和环境资源法义务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享有或承担
C.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各主体的权利义务既不均衡也不对等
D.环境资源法对同一主体权利义务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倾斜性
22.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以下哪些权利?( )
A.获取环境信息
B.制定环境政策
C.参与环境保护
D.监督环境保护
1. 环境保护法
2. 环境基本法
3. 环境资源法体系
4. 环境资源法学
4. 环境资源法学的调整论
6. 环境资源法律关系
1. 简述“可持续发展时期”环境资源法的主要特点。
2. 简述环境资源法规范的类别。
3. 简述环境资源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规律。
4. 简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法的影响。
5. 简述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宪法性规定。
6. 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哪几个方面?
7. 《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什么?
8. 试分析环境资源法的科学性。
9. 试述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10. 简述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内部化。
11. 简述环境资源法学的特征。
12. 简述环境资源法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理由。
13. 简述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14. 简述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15. 试述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方法。
1. 论环境资源法体系的构想。
2. 论环境资源法的特征。
3. 论环境资源法与民法的关系。
4. 论环境资源法的宗旨。
5.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治完善途径。
6. 试论环境资源法与自然资源法的关系。
7. 论环境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由。
8. 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当代环境资源法的发展趋势。
9. 试评述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
10. 试述环境资源法学和环境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