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资源法学已成为法学教育中极具现实关怀和未来性的学科。它不仅关涉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更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化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并不断完善环境法规范体系,相关立法文件的数量也急剧增长。2025年4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法典编纂工作的推进意味着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即将迈入体系化、协调化、综合化的新阶段。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加强环境资源法学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复合型法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环境资源法基本法律概念、主要制度类型、部门法关系、调整机制、权利义务配置等内容的全面理解,研习者才能准确把握环境资源法的内在逻辑与制度形式,为参与生态文明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资源法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关系密切,既体现为制度规范上的交叉,也反映出目标功能上的互补,读者朋友在研习时亦会感悟到这一特征。其一,环境资源法在环境侵权责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物权等领域形成规则协同;其二,环境资源法与行政法高度依赖,环境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核心制度都是环境资源法赖以实施的规范基础;其三,环境资源法与经济法融合紧密,排污权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制度体现出环境资源法一定的政策工具属性和运作机制的经济化特征。正确理解这种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可准确把握多元、复合的环境资源法治体系。因此,环境资源法的研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基础法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环境资源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共性和特殊性,准确理解环境资源法“领域法”的本质属性。
本书结合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最新立法和修改完善情况,对旧版中已经失效、修改的知识点进行了更新完善,使得全书内容更加全面精准。本书不仅强化了知识框架建构,使得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环境资源法的知识体系,还强化了习题训练,紧贴环境资源法的核心内容与前沿问题,配套设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本书既可作为教辅用书服务于本科教学,也可以为研究生考试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复合型考核场景提供训练支撑。题目设计兼顾基础理论、规范适用与案例分析,致力于帮助学习者在掌握法律条文的同时,提升对法律制度背后价值目标和内在逻辑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法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走近环境资源法世界的良师益友,也愿读者朋友在新时代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中贡献属于法律共同体成员的理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