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个明星朋友,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不仅为孩子请了优秀的老师,也为孩子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严加管教之下,这个孩子成长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那时候,她朋友们的孩子都井喷式地进入叛逆期,甚至有的家长为了管教孩子把他们送到了少年军校磨炼。她倒好,对孩子的每句话都说一不二,并且每件事孩子都做得特别好,她常常颇为骄傲地跟大家说:“我的孩子没有叛逆期,他可乖了,我说什么他都听得进去。总听别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多么叛逆、多么讨厌,我怎么就没感觉呢?”那时候,谁听了这话不得是羡慕嫉妒恨?
再后来,她的儿子顺利毕业、工作和结婚,在她儿子二十多岁的某天,我的这位明星朋友忽然打电话给我:“不知道我儿子怎么回事,我现在说东他就去西,每次和他交流,他都是像吃了枪药似的。我说不让做他就偏要做,我的每句话他都要反驳,处处都不顺我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都快崩溃了!”
我当即送给她三个字:“叛逆期。”
当时我的朋友就愣住了:“他都快三十岁了,怎么可能还在叛逆期?”
“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叛逆期早晚都得来,只是你孩子的叛逆期来得晚了一些。”
“啊?”
“你还记得你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吗?全世界的孩子都在闹脾气,就你家的孩子那么乖、那么听话,怎么可能呢?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经历的,也绝不是靠家长劝说孩子几句就能逃避得过去的。”
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叛逆期是早晚要来的,早来早过去,晚来晚过去。如果你说这一辈子从未经历过叛逆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哪怕你七老八十,叛逆期也不会放过你。
大多数时候,孩子们会在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男孩会长出淡淡的胡须,偶尔也会出现梦遗;女孩除了初潮的到来,女性特征会微微地显露,甚至突然变得有点想选择某个男孩成为自己的知己。这个时候,他们对万事万物会更加好奇,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
然而,这个时候,孩子突如其来的变化会让家长特别无法接受,甚至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焦虑。其实,青春期不只是一个生理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变化的时期,或者说,是生理导致心理变化的必然阶段。很多家长不能接受的是,昨天还那么听话的孩子,今天怎么就变得如此不可理喻?于是乎,家长开始启动他所有的能力和他自认为拥有的十八般武艺,和他的孩子拉开架势,准备展开一场战斗,夺回他曾经拥有的话语权。可家长万万没有想到,每一个回合,都会让他难以置信,无法接受,屡战屡败,真想动手。
小的时候,孩子的种种选择和行动都是父母说了算,突然之间,不论父母说什么都不算,不仅什么都不算,还要反着来。只要父母一张口,就像点燃了火药桶,你指东他打西,你让他吃萝卜,他非说要吃梨。
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母亲更加难以接受呢?那是因为,孩子十多岁时,夫妻生活大多进入老百姓所说的“左手摸右手”的阶段,这时候的妻子几乎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由过去在丈夫面前的绝对权威转换成对孩子的绝对领导。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女人,不管是温柔贤惠还是脾气火暴的,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大家常说的那种“控制欲”,结婚后丈夫听话,生子后丈夫和孩子都听话。正是因为这样,她们的内心才不会那么空虚,更不会时刻担心发生点什么。
设想一下,突然之间,母亲引以为傲的控制权消失了,这时候,她一定会心情极差、情绪波动,甚至有的母亲可能会焦虑。哪怕阅读了那么多书、听过那么多教育课程,当事情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母亲依然束手无策,惶恐不安,和孩子大吵大闹,更有甚者,疾病会找上门来,把自己折腾到医院去。我特别希望,我这一段描述能给母亲们敲个警钟吧。
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在你的家庭出现,今天我要和家长说,当孩子进入叛逆期,最好使的武器是示弱、装可怜。任何强势的出击,都无法改变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绪,因为此刻的孩子说好听的叫处于叛逆期,说不好听的叫处于患病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叛逆期其实是一种必然会痊愈的疾病,既然必然会痊愈,为什么不等到它痊愈之后再争高低?更何况,这个阶段的争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我也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母亲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孩子青春期波动的情绪。两败俱伤是必然,越说你会越心烦,甚至身体出状况。改善关系并不难,只要耐心地等待,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的孩子和你说话的语气、平时爱发的脾气,一夜之间变了,甚至可能会突然跟你说一句:“妈,那个时候我怎么那么浑呢?妈,对不起!”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可以等到这一刻。为什么要在这一刻到来之前,拼命地折磨自己呢?
昨天,我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一位为了改善亲子关系,愣把自己学习成了心理专家的老师——王立宁老师,她给我们讲了她和青春期女儿的一段故事,值得跟大家分享。
王老师和她青春期女儿的矛盾已经深到了她女儿居然跟她说:“要么你死,要么我死。我们两个死一个,就都解脱了。”那时候的王老师,脑子嗡地一下,晕了过去,倒在地上。
即便成了这个样子,她依然还在期待女儿能过来扶起她。但女儿没有,而是硬生生地踢开了她的衣服,从她的身上迈了过去,回到房间,重重地把门关上。
那一声关门声,彻底击碎了王老师爱的力量,那一刻她在想,究竟是谁把她的孩子教育成这样?是孩子的爸爸还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难道会是自己吗?女儿明明是一个天真得像一张白纸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孩子?
让王老师更加不能接受的是,她女儿竟然在房间里大声地唱着:“今天是个好日子!”似乎就在那一刻,在女儿心里,只有让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才是女儿最大的心愿。
就在那几天痛苦的日子里,王老师突然在卫生间的镜子里看到了一个惨不忍睹的自己,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憔悴的面容、两鬓的白发,让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她把腿迈向窗外的那一刻,母爱让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在多位朋友的建议和推荐之下,王老师死马当活马医地走进了一个家庭教育培训班。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问题的王老师,在听完课后明白了一件事:家庭教育里的雷区,她全部都踩中了;家庭教育中不该说的话,她全说了;家庭教育中的正确动作,她一个也没做过。培训老师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像刀子一样刺中了王老师的心。那一刻,王老师终于知道她的孩子为什么会说:“我为什么会这么倒霉?我为什么会生在你家里?”女儿如此不合理的想法,原来都是自己这个母亲一手导致的。
培训结束的那一天,她居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想念女儿了。回到家,准备开门的那一刻,她发现自己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她在问自己,如果推开门,我应该跟孩子说些什么呢?她会接受我的道歉吗?
打开门的那一刻,让王老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女儿说:“你回来了,其实你也没有那么讨厌。”一句话,让王老师瞬间泪崩,瘫软在地,抱着女儿的腿,号啕大哭,把这几天在培训班无数次地想跟女儿说的那句“对不起”说了出来。
那一晚,她们聊到了深夜,她把这些天发生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女儿。经过学习,她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主观、多令人讨厌的妈妈。
女儿也告诉她,吵架的那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咬着被角一直在哭泣。她告诉妈妈,那时候她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但是,她认为自己不能输给妈妈,否则就要被她控制一辈子。如果妈妈愿意走进房间,她是会和妈妈说“对不起”的。她想用唱歌的办法彻底激怒母亲,让母亲走进房间,当她的这个想法落空以后,她害怕极了。而她等来的是母亲的不知去向。
经过和女儿的沟通,王老师终于知道了,如果自己早一点懂得处理亲子关系,女儿的叛逆期早就结束了。是自己的不可理喻,导致女儿的叛逆期延长了许多,想想都后怕。
用王立宁老师的话说,通过学习,她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情感,什么是心理哺育,什么是正确的人格发展和亲子关系。通过和女儿改善亲子关系,反而让王老师歪打正着地成了一名家庭教育心理专家。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是要跟父母对立的,当孩子和父母对立时,他已经迷失了自己。在这个时候,我也想跟孩子们说:既然叛逆期是一个阶段,既然早晚会觉得对不起父母,想想叛逆期早晚会过去,何不努力地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想父母的不容易,想想万一把父母气到医院该怎么处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代替父母。
接下来,在第二关中的《对付青春期,我有招儿》这一篇里,就为什么一定要接受父母的蛮横、允许父母的暴躁,为什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对父母说对不起,我会专门告诉你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