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一个女人的人生高度

有一幅很经典的漫画作品,画的是一个人踩着堆积如山的梯子,仍旧无法翻越高墙,只能趴在墙头上叹息。

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很多时候,作为女性,我们更容易被困于生命的高墙中,其实我们并非缺少梯子,而是从未认真想过,如何更好地使用梯子。

01

投资家冯仑曾在演讲时分享过一个故事。某牙膏公司的市场部总监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年销售额增长20%的目标,很多员工为此怨声载道:在公司的市场份额已连续4年增长超过10%的情况下,这样的销售目标简直是强人所难。相比这些抱怨的员工,一些经理则加快研发新品,并且设计促销方案,希望以此促进销售,达成增长目标。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这些举措对于刺激销售并没有明显效果。后来一位实习生发现,牙膏市场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通过降低价格或改进技术很难获得优势。他对牙膏的消费群体的刷牙习惯进行调研后,向市场部总监提出一个方案:将牙膏口径扩大到6毫米。这个几乎不需要耗费研发资金的方案,成功提高了客户每次刷牙时牙膏的平均用量。一年后,这家公司的牙膏销量增长了32%。这位实习生不仅获得10万美元的奖励,更在两年后升任经理,成为晋升最快的员工。

思维模式可分为三种: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感性思维属于点状思维,习惯用感性思维的人容易对事件没有延伸思考,只是基于某种情绪进行主观判断。正如牙膏公司的大部分员工,他们面对销售目标,只知宣泄负面情绪,而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是线性思维,由一个原因,推出一个结果。相较点状思维,线性思维有很大提升,但思考维度过于单一。就像牙膏厂的经理,他们能想到通过提升质量或降低价格来增加销量。但当他们陷入线性思维,就不再挖掘其他可能性,同样难有作为。结构思维则是一种面状思维。拥有面状思维的人会主动挖掘更多可能性,最终给出兼顾各方的最优判断。而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02

我最近重温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对剧中苏晴的经历感触良多。为了给新领导留下好印象,她主动参与组里其他同事的项目。每当同事跟她分享项目信息,都提醒她多花时间,去厘清其中的来龙去脉。苏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同事把太多精力花在细节上,根本无法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短短半个月,她走马观花一般将组里每个项目都了解了一遍。在项目例会上,无论新领导问关于哪个项目的问题,她都抢先回答。一时间,她认为自己就是工作组中最突出的员工。直到领导发问:“此次项目的发布时间,相较立项时的预期进度有推迟吗?”苏晴顿时语塞。她的同事这才起身,不仅回答了项目的推迟时间,还详细解释了推迟的原因,以及推迟后的相关举措。后来,部门经理在辞退苏晴时对她说:“记住,你到新公司后,与其不动脑子地做十件事,不如多花时间把一件事想透。”

透过剧情看现实,我发现苏晴不过是当下信息时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遇到棘手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标准答案”;无脑遵循流程,从不考虑流程设计的原因;看到长篇干货文章,迫不及待跳过论述部分,只关心结论……

一个浮于表面且懒于思考的人,注定平庸。摆脱碎片化的表面信息的影响,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03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一书中,有一张“时间-收益”曲线图。以思考为例,它讲的是,起初大部分人在思考上花费的时间,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甚至收益在积累速度方面,慢于直接行动。但随着思考时间持续增加,个人终将获得蜕变式的成长。

1. 从时间维度去思考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索斯曾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如果你把眼光放到未来七年,那么能和你竞争的就会很少,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如此长远的打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时间是关键的变量之一。一项计划的设计时长每增加一年,所要考虑的内容便会增加好几个量级。而正是这种思维量级的跃升,能帮助我们在进阶的路上过滤掉绝大多数对手。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收益,他所思考的无非是怎样和同事“内卷”,或者如何一边上班一边偷偷搞副业。可当他将目光拉长到五年乃至十年,他便会主动从这些竞争与消耗中抽身,将时间用来思考那些拥有前景,但目前鲜少有人考虑的发展方向。

不要高估一年的积累,也不要低估十年的改变。试着问自己:“将目前的生活延续到三年后,它是否仍是我想要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如设定一个三年以上的目标,然后以月为单位,细化实现目标所要执行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你将督促自己去看专业以外的书籍,接触目前职场和生活圈子以外的人脉,从而扩充认知和阅历,并逐渐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2. 从空间维度去思考

想要改变墙上的投影,必须跳出墙体所在二维平面,去三维空间中改变被投影的物体。生活往往也是如此,很多当前维度上的难题,通过升维思考便能迎刃而解。

丰田汽车公司的前社长丰田英二曾在巡视车间时询问正在更换保险丝的员工:“保险丝为何会熔断?”员工不假思索地回答:“设备超负荷运转,导致保险丝的温度过高。”丰田英二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于是叫来各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归因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不断拓宽思路,从原先的一根保险丝,扩大到整条流水线,并得到一整条因果链。最终,技师通过加装过滤器,彻底解决了保险丝熔断的问题。丰田也由此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凭借成本优势,很快成长为当时全球领先的汽车企业。

通常,我们大多数人最初的思考空间会局限于狭窄的一点。就像一个设备的保险丝断了,如果只关注出故障的保险丝,你能做的就是每次出故障后停机换保险丝。可当你拓宽思维空间,将其他因素,比如与保险丝相关的设备,纳入考虑范围,你的思维便有了维度。随着考虑的因素不断增加,我们的思考便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蜕变。

当我们的思考到达一定深度,在某个瞬间就会出现一个突破点。而正是通过这一点的发散,我们最终将拥有更立体的思维模型。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让你找到诸多选择中的更优解,看到比别人更远的未来。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曾指出:“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每一次深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打破”自己:“打破”单一浅显的思维框架,“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 DCj96zeBZmuQSpy40xwWWCmv4H4tU+3Vgk5SPrJY3U+HE/IRpiY+vdKtui6Z33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