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女性的强大,从掌握人生的底层逻辑开始

一个女人对人生的底层逻辑认知有多深,她的能力就有多强,成就就有多大。有些人捉摸不透社会的基本规则,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依旧困于底层;有些人却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该如何做人,该怎么行事,心里都很清楚,自然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我们可以从一个女人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中,窥见她的人生。

01

世上最紧密且长久的关系是什么?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泥土和树苗的关系。他说,树苗得到泥土的滋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泥土吸收腐化的落叶,从而愈加肥沃。好的社交关系同样也是如此。一个人若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谁都会对他敬而远之。如果你有成人之美之心,有利他之举,任何人都会愿意靠近你、结交你。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作家涉足的圈子极广、好友众多。据说,他对朋友极为仗义,既可以为其锦上添花,也可以为其雪中送炭。有一次,他的一位画家朋友准备办个人作品展,找他帮忙写一段作品的背景介绍,他答应试一试。结果,没过多久,他就交给画家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这个画家很感激自己身边能有像他这样的朋友。后来,画家办了一个以“朋友”为主题的画展,还特地画了一幅他的肖像,以示对这段友情的重视。

社交的底层逻辑是利他。一段关系的开始,很多时候在于互相“提供价值”。

02

在一次文化活动的晚宴上,有两位青年作家在闲聊。漫长的酒会上,看眼前衣香鬓影,其中一位感慨地说:“很难想象菲茨杰拉德每天参加这种聚会,还能进行文学创作。”另一位作家也说:“我要是天天生活在觥筹交错中,活着都费劲。”事实上,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最后正是在纸醉金迷里沉沦,毁了一生。

所有的爽都是转瞬即逝的,最踏实长久的快乐是恒久的努力换来的成就感。

沉迷于灯红酒绿,或是整天刷视频,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学一种技能、看一本名著、完成一个长期目标,一开始虽然痛苦,但最终迎接你的将是持久的回甘。

人生是公平的。那些让你一时爽的东西,最终可能会让你痛;而那些让你痛的东西,才可能让你真正成长。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放纵自己,你却选择了克制;周围人都在“摆烂”,你却选择了努力,那么日复一日,你自然能卓然出众。拥有想要的人生。

03

钱学森先生晚年时,由于身体不便需要长期卧床休养,有一次他请夫人蒋英代替他去领个奖。临出门时,蒋英开玩笑地对钱学森说:“我领回来的钱归我,奖归你。”钱学森听完笑了笑,立马回复说:“这个好,‘钱’归你,‘蒋’归我。”在这样有爱且温馨的家庭里,儿子钱永刚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钱学森忙于事业,但钱永刚却说他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父亲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钱永刚说:“爸爸妈妈,我很感谢你们……你们的身教和言教,让我对名和利能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你们给我的这些教诲,让我在人生当中能够站得住……”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这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底层逻辑。一个人善待家人,温暖的能量就会在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流动不息,家也会欣欣向荣。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陈晓卿,一直很感激父母给了他一个温馨的童年。父母相处的一个细节让他印象特别深刻。出生于水稻之乡的母亲吃不惯北方的饭菜,常常念叨着故乡的吃食,像腊肉、糍粑、蔬菜等。父亲暗暗记在心中。所以,父亲蒸馒头时,会在蒸锅中间为母亲放一碗米饭。对此,母亲也便有了一个习惯,自己做米饭时,总会热两个馒头给父亲。

“南米北面,求同存异”的饮食习惯,父母保持了五十多年。陈晓卿记得一个细节:老家的年夜饭讲究七个盘子八个碗的“标配”,小时候家里穷,父亲便会想办法“凑盘子”——哪怕只是拿点花生滥竽充数。在陈晓卿看来,父亲是一个“乐观的形式主义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才渐渐明白,父亲这么做只是希望可以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感受到温暖,而不是寒酸。父亲怎么呵护母亲、怎么照顾家庭,这些行为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陈晓卿的人生观,给他的成长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

当一个人具备厘清底层逻辑的能力后,首先,他能快速识别问题的核心矛盾,提升决策效率;其次,他会建立自己统一的判断标准,减少认知偏差;最后,在持续的实践中,他的个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进入螺旋上升通道。我们对底层逻辑的认知越深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看待事物也就越清晰,人生自然过得越顺遂。 DCj96zeBZmuQSpy40xwWWCmv4H4tU+3Vgk5SPrJY3U+HE/IRpiY+vdKtui6Z33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