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1世纪,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遍性,甚至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一种认知:给予表扬越多,越被视为“好父母”。为何表扬如此盛行?从进化视角看,远古时期的表扬有助于提升群体生产效率,“趋誉性”(即追求认可与赞赏)由此逐渐演化为人类基因层面的行为倾向。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言:“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之一便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在人类复杂的心理需求谱系中,对表扬的渴望居于核心地位,它深深植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对表扬的需求是人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力量无可替代。
教育家约翰·杜威也曾指出,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驱动力之一,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渴望。因为重要人物通常能赢得他人赞赏,即使身处有限的环境,个体仍倾向于视自己为该环境中的重要人物。
对孩子而言,来自父母的表扬尤为关键。自出生起,婴儿便本能地渴望从母亲的目光、拥抱乃至体温中感知接纳与肯定。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该实验是由曼彻斯特大学埃德特罗尼克教授进行的,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妈妈和宝宝正常互动,妈妈给予宝宝各种积极回应,这时宝宝非常开心;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是“静止脸”阶段,这时妈妈变得面无表情,一开始宝宝会想各种办法引起妈妈注意,持续大约两分钟后,妈妈依然面无表情,宝宝开始崩溃大哭。
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表明,婴儿在四五个月时便能够解读父母的情绪,他们对父母的表情和反馈特别敏感,如果父母给予积极回应(如微笑、称赞),婴儿常以微笑回应;如遭遇冷漠或训斥,则多会啼哭。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儿童的问题行为可视为一个递进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其中,儿童问题行为的第一阶段为寻求过度关注——孩子扮演符合成年人期望的“好孩子”角色,这一行为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取表扬,更深层而言,则是为了在所属“共同体”中赢得特殊位置。阿德勒心理学非常强调“共同体”的概念(即个体对归属感与社会联结的需求),视其为健康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我们将在后续内容中探讨这一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