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表扬的本质:
一种社会性奖赏

奖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其逻辑可概括为“执行此行为,即可获得彼奖赏”。其中,“此行为”指父母期望孩子完成的目标行为,“彼奖赏”则是用以强化该行为的刺激物。随着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高度依赖各类奖赏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或者激励孩子去做某件事。“实物奖赏”是常见形式之一,即当孩子表现良好或达到预期时,给予其贴纸、红花或零食等物质奖励。

当前,很多父母特别习惯于将“使用手机”作为实物奖赏,这种做法尤为值得警惕,这样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削弱内在动机。 手机奖励易使孩子将学习目标由内在求知欲转向外部刺激(获取手机),从而降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一点我会在第四章深入论述。

(2)损害亲子关系。 手机奖励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孩子可能不断“加码”手机使用时间,导致双方的信任破裂。相关调研数据(2024年)显示,超过60%的家庭因手机奖励问题引发亲子冲突。

(3)加剧成瘾风险。 手机奖励会提升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性和渴求度,干扰大脑奖赏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期沉迷手机甚至可能导致“脑腐”现象。

“脑腐”

“脑腐”(brain rot)作为一个新兴词汇,描述了一种普遍现象:个体本来只需要回复信息或浏览热点,却因算法推送而深陷碎片化、低质量网络内容(如无意义的短视频),导致时间在无意识中大量流失。

“脑腐”不仅损害个体的专注力与深度思考能力,还会削弱记忆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该术语形象地比喻了过度接触低质量网络内容后,个体在精神或智力层面出现的衰退状态。为了追求用户停留时长,各平台精心设计内容推送机制,其精准算法极易使用户(包括父母自身)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当个体频繁体验到“虽感身心疲惫,却无法放下手机”的状态时,便已陷入“脑腐”——一种微妙且不易察觉的心理停滞。

表扬作为奖赏的一种具体形式,可称为“社会性奖赏”或“口头奖赏”。在家庭教育中,相较于实物奖赏,父母更常使用社会性奖赏,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联结紧密性。 在日常行为中,表扬的即时性与高频次使其与孩子行为或结果更容易形成紧密关系。

(2)感知控制性低。 与实物奖赏(如使用手机、奖励金钱)相比,表扬较少被孩子解读为控制手段或工具性交换。

(3)非承诺性。 表扬通常具有即时性与非预定性,往往是父母对孩子当下成绩或行为流露出的惊喜与喜悦,不易事先许诺。 MEHgbpAy2hpqU0nSohbQj+hjh49vba7EBU+AWIGBYQPp/v0Y3ZMUwuzUX7gL3B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