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探寻表扬的陷阱与积极养育的智慧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类话语几乎成了许多父母的日常用语。表扬,这个看似温暖、直接的教育工具,承载着父母激发孩子信心、鼓励孩子进步的美好初衷。然而,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表扬方式,掩盖了日常表扬背后的复杂性与潜藏风险——父母对孩子的盲目夸赞,有可能让孩子陷入“表扬依赖”或“表扬通胀”的困境。

2005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表扬与儿童发展”作为博士论文课题,并非偶然。这源于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教育叩问:如何运用“表扬”这把钥匙,真正解锁孩子的内在潜能?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父母对表扬存在一种本能的、善意的误解,认为它天然有益、多多益善。这种未经科学验证的“表扬乐观主义”,源于大众对表扬效应的深层机制与长期影响缺乏科学认知。父母随口称赞孩子“你真聪明”时,或许未曾深思:这样的评价是否会让孩子只为追逐下一句赞美而行动,反而抑制了孩子天生的内驱力?是否会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非愈挫愈勇?是否在无形中为孩子铺设了“智力固定不变”的思维陷阱,而非“智力可塑”的成长信念?是否会让孩子将自我价值过度依附于外界评价,而非关注自身的成长轨迹?

为什么孩子会既自大又自卑?

为什么有些表扬反而禁锢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孩子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为什么频繁被表扬的孩子也可能陷入抑郁?

为什么孩子会拐弯抹角地寻求他人认可?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产生虚幻的优越感?

为什么部分孩子会出现“逢考必病”的怪象?

为什么孩子明知努力重要,却迟迟不愿行动,甚至放弃努力?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游戏与短视频,陷入“无法开始”的困境?

正是这些深刻的疑问与现实的教育困境,推动我从博士阶段就开始深入探究表扬与儿童发展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并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创作。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孩子成长、渴望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父母与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盏照亮“表扬迷思”的明灯,搭建一座连接“认知”与“实践”的桥梁。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曾警示:“表扬就像药品一样,不能随意使用……父母在使用表扬时也应遵循相应的规则。”数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积累的丰硕研究成果,已清晰揭示:不同的表扬方式,会对孩子的认知、情绪、动机与行为模式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些研究结论为我们理解表扬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本书中,我将以科普视角拆解这些关键研究成果,揭示表扬背后那些影响深远的“科学密码”。我想明确传递的是:表扬绝非简单的“好话”堆砌,而是一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科学。我的目标不仅是指出不恰当表扬的陷阱,更要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迁移的科学表扬指南。当然,完整、有效的教育反馈不仅关乎表扬,也离不开批评的恰当运用。因此,本书亦深入探讨了批评的艺术,帮助父母在复杂的教育互动中有效指正孩子的不足,为他们构建更平衡、健康的成长支持系统。

同时,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的实践者,本书也融入了我在养育过程中的真实体悟与深刻反思。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儿子:他不仅赋予我“妈妈”这一珍贵的人生角色,更让我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得以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检验科学研究结论的“真”与“伪”。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核心思想源自我2005年至2008年在导师林崇德先生与俞国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近20载岁月沉淀,我愈发感到有必要将这些研究成果以更通俗、更实用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在本书的酝酿与前期准备阶段,我的研究生赵容、刘伊宁、臧嘉妮、赵晶晶、贾琳琳、路晓晗、张瑞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此深表谢意。此外,衷心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蔺秀云老师为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同时,由衷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公司为本书顺利出版所倾注的智慧与心血。

作为家庭与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者,我时常思考:究竟哪些时代因素深刻影响着当下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渴望找到答案。而“表扬”这一课题,正是我选择的一个“小窗口”。我期望能借此“见微知著”,让父母与教育工作者清晰洞见:那些看似平常且带着善意的不当表扬,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何等深远的消极影响。本书探讨表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引导父母超越表扬的表层运用,掌握其科学内核,摆脱教育困境,真正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福祉与生命潜能。

邢淑芬
2025年7月于颐清园 yo3AQttulzQesHGHzrY3T2tTiJdt4xVtSlnBrb9w3EzI2rMeTx3PPtm8Q7pD9U8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