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众多父母的交流中,以下困惑屡被提及。
“我经常表扬孩子,为什么他无动于衷?”
“为什么孩子面对表扬时不屑一顾?”
“不表扬孩子,他就什么都不想做,孩子似乎只为表扬而行动……”
“表扬是否越多越好”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亟待反思的核心命题。许多育儿书籍倡导“无论你已给予多少表扬,你还可以给予更多”。然而,这一观点是否具备坚实的科学依据?显然有待科学研究的验证与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化对孩子的外显表扬仍持审慎态度,强调过度表扬可能阻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同样崇尚谦逊美德,不主张父母过度表扬子女,认为过度表扬易滋生诸多弊端,导致孩子出现因过度表扬引发的心理“后遗症”。
我在成长过程中很少获得父母表扬。还记得大学入学后与母亲的一次对话,我问:“为何您与父亲很少表扬我?”母亲笑答:“表扬多了,怕你骄傲。”这一回应折射出传统文化对表扬过载的警惕。
美国教育批判家埃尔菲·艾恩尖锐地指出, 当前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均存在严重的表扬滥用问题。 艾恩将表扬类比为抗生素——必须严格限制剂量。他强调,表扬与惩罚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其本质价值皆被高估。 不当的表扬,对孩子而言无异于一种惩罚。 在其著作《奖励的惩罚》中,艾恩系统引证大量科学研究,深刻揭示了不当表扬与奖励对儿童发展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