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经济”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度过“至暗时刻”

【引言】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考察时强调,“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新院)着力推动“研究院经济”,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 重庆高新院是重庆市属国企,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围绕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 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力打造“研究院经济”模式,持续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生态,以高端平台集聚优质科创资源、高端人才团队,以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攻方向,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全流程通道,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关键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院经济”

一、背景情况

多年来,重庆市紧扣科技成果孵化生成主基调,结合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但面临四大困境。一是创业风险较高。“科学家”往往缺乏“企业家”思维,欠缺资金、质量、市场等领域风险管控能力。高质量科技供给和成果转化不足,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率很低。二是中试熟化存在短板。中试平台布局散、数量少,且产品试制类平台占比不足20%,难以支撑产品规模化量产。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和开放共享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提供中试服务的市场化模式。三是金融支撑作用不够。种子基金、社会资本对投资科技创新项目持谨慎态度,重庆市115只基金仅投向212家中小企业,市内私募基金投向本地企业占比仅26%,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力度不够。四是专业人才团队匮乏。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联动性有待提升,约8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高校,高级工程师领衔、资深工程专家参与的专业团队不多,对负责项目“陪跑”的技术经纪人才、投资人才培育力度不足。在此背景下,重庆高新院应运而生。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重庆高新院围绕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以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攻方向,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全流程通道,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二、主要做法

(一)扩面开源汇集科技成果

一是以人才引育为牵引。将人才引进与科技成果、项目、产业一体化捆绑,发挥“引进一批人才、搜储一批成果、带动一批项目、升级一批产业”综合效应,打造具有标识性的综合性创新平台。组建形成高素质人才团队,拥有专业化创新人才近60人,专职研发人员占比达70%,成功培育3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团队,6家重庆博士后工作站。柔性引进行业顶尖人才10余人,联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汇聚知名高校院所专家教授1200余名,吸引创新团队超500人。

二是以组织载体为抓手。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联合14家知名学术组织,开展项目和科技交流活动近200次。组建重庆市电工技术学会,吸纳31家会员单位,弥补电工技术领域学术组织空白。

三是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广泛开辟国内外科技成果获取渠道,与127家高校院所、实验室、重点企业达成合作,储备2000余项可转化的高价值科技成果。

(二)适配产业遴选科技成果

一是配优专业化队伍。建强创新创业“陪跑团”,大力引育职业经理人、技术经理人、投资经理人等“关键人物”,提升“科技红娘”服务效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思路,调配专业人才入驻在孵企业担任高管,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强化专业化评价。聚焦科技成果“筛选引入、技术审查、专家审查、知识产权评估、投资审查、合作协议协商、集体决策、组建科技公司”八大关键步骤,构建优质科技成果遴选引入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引得好、转得顺、孵得快”。

三是增强专业化论证。聚焦11个科技成果衡量维度,组建“技术专家委员会”和“经济性专家委员会”,开展综合论证分析,精准遴选转化高价值专利成果752项。

(三)软硬结合转化科技成果

一是提升孵化管控“软实力”。架构“技术、生产、质量、运营”管理和“资金、质量、市场”风险管控的“四管三控”服务体系,为科创团队提供全成长周期赋能增值服务。

二是筑牢中试服务“硬支撑”。推行中试共享体系,建成7条中试产线,打造西南地区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打通“研发—中试—生产”产品技术创新链,完成100余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中试熟化。

三是打造“总院+分院”强矩阵。推动建设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两江明月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两家分院,营造“区域联动、错位互补”的科技创新生态。

(四)循环资金浇灌孵化企业

一是建立市场化推进机制。提供科技项目筛选论证、工程化开发、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对具备技术先进性和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以现金占股方式投资。

二是引入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专利持有人及科创团队以知识产权评估值入股+研究院、风投机构注资参股+技术、经营团队现金跟投”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是探索退出接续机制。畅通风投接续投资、并购、IPO 上市等多种退出路径,打通“项目遴选、小试中试、产品上市、生成企业、退出接续”全链条通道,实现3~5年内国有资金对早期优质科技成果的滚动支持、循环利用。孵化落地“硬科技”企业57家,其中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孵化企业存活率100%。孵化的平创半导体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仅有“一个教授”“一张专利纸”的初创团队成长为产值近2亿元的企业。

三、经验启示

(一)把导入科技成果作为首要前提

科学客观评价科技成果仍是世界性难题。重庆高新院建立科技成果生成需求高效对接机制,精准遴选适配重庆产业发展的优质科技成果并实现高效转化。

(二)把推动中试熟化作为重点阶段

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解决产品良品率、设备工艺、成本控制等问题,重庆高新院创新提出中试共享体系,畅通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出来、检测出来、生产出来链条,提供“好用、耐用、管用”的高科技产品。

(三)把强化要素协同作为重要支撑

受市场壁垒、制度壁垒、信息壁垒等制约,创新要素在组织间配置效率偏低。重庆高新院有效耦合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资源,精准滴灌支持成果孵化和企业生成,形成要素间协同互补、彼此赋能、整体优化的发展格局。

(四)把壮大科技企业作为具体落点

国内科技服务机构对科技企业后续发展关注较少,导致科技企业孵化存活率不高。重庆高新院聚焦科技企业全成长周期,构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模式,提供从孵化项目引入到产品打入市场的全方位、全要素赋能增值服务,推动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eWG7fJ1DUelrzn0PGRWcFk40IvyUhwitzFWU6rmI/2FMpueUSk9syeDC+yEiGT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