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近年来,西安市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摘要】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西安市集中出台了《西安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年)》等系列政策,把支持科技创新的抓手放在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让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规模贡献的主体,让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主力军。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西安市深入实施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2024年,西安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30.96亿元,同比增长9.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27件,同比增长14.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总数分别突破1.5万家和1.9万家。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西安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年)》《西安市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西安市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筑牢制度根基。
二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力鼓励企业牵头搭建创新平台,以省属国企牵头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3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2022—2024年,共实施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项目114项,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隆基绿能实现了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27.3%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4.6%的光电转换效率。维度医疗研发的“SLM
匹配式胸腰椎人工椎体”获批上市。
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制定《西安市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西安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大力推进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创建工作,先后获批新材料、空天动力等领域陕西实验室,以及新材料、光子、氢能、智能网联、航空、航天、无人机、机器人8个省级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吸引众多相关产业加速汇聚。西咸新区与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辖区企业提供算力服务。中建西北创研中心、中科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布局创新载体。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省、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个,建成市级以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5个、新型研发机构33个、创新联合体6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2家,搭建起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纵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创新“先投后股”等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模式,激发成果转化活力。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500亿元,同比增长15.3%。2022—2024年,累计组织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385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2000余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截至2024年底,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成功吸引21家外地科技型企业落户,累计设立39只子基金,实缴规模124.45亿元,投资金额87.53亿元。科技金融服务企业677家,贷款额30.1亿元。西安财金联合国投创合等8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丝路创投联盟,会员达160家,不断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三是加强人才引育。实施全球招才引智工程,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或实施重大项目的顶尖人才(团队),按照“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通过遴选“产业教授”到高校任教、选派“科技副总”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促进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和“校招企用”模式,推动高校院所服务企业创新。
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出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文件,明确总体目标、主要措施和市政府各部门分工。鼓励企业牵头搭建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调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聚焦新材料、光子、氢能、智能网联、航空等前沿领域,构建产业创新聚集区,同步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顶尖人才,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设立创新投资基金、丝路创投联盟等,加速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聚合效应,有力促进产业科技创新。
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创新“先投后股”等财政支持模式,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有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形成“改革突破—要素激活—价值倍增”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