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分析的故事》一书的前言中,埃利奥特·雅克(Elliott Jaques)曾写道:“这本书在克莱因夫人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而在这本《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中,作为梅兰妮·克莱因信托基金新一任的档案管理员,克丽丝汀·英格利希不仅为我们补充了克莱因的早期临床案例,也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克莱因与成年病人临床工作的详细记录。
多年前,伊丽莎白·斯皮柳斯曾担任该基金第一任名誉档案管理员。2014年至2021年,简·米尔顿接手了这项任务。他们都根据该档案发表了作品,许多接触过这份宝贵资料的分析师也是如此。
这份档案包括往来信件、日记、书信草稿和出版物的草稿、案例材料、照片、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论战的档案(1939—1944)、家庭通信和零散的文字记录。
梅兰妮·克莱因在她的遗嘱中将记录和文章留给了梅兰妮·克莱因信托基金。这些文件最初由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保管,并于1984年移交给维康医学历史与认识图书馆的当代医学档案中心(Wellcome Library for the History and Understanding of Medicine,以下简称“维康图书馆”)。这本来自这份档案的最新出版物,不仅丰富了有关梅兰妮·克莱因的学术著作,加深人们对她的思想演变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研究整个精神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1961年发表的理查德案例一样,B先生的分析案例呈现了克莱因夫人思考的细节,以及她为建立和发展临床理论与临床过程所做出的努力。理查德的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续了四个多月。埃利奥特·雅克认为,克莱因为理查德案例这本出版物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超过了“其他任何作品”。在去世前的几天,她仍在为这部作品工作。随着B先生案例的加入,克莱因夫人作为成人和儿童分析师的卓越遗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B先生的分析跨越了1934年至1949年。本书中呈现的内容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分析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时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焦虑、移情、投射性认同和无意识幻想
等观点在克莱因早期工作中的应用,看到它们在长程精神分析过程中的生动表现。通过本书,克丽丝汀·英格利希为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了机会,让人们得以研究这位在精神分析技术和理论发展史上,极具原创性和创造力的杰出思想家的翔实临床材料。
B先生案例比理查德案例早了将近15年,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梅兰妮·克莱因作为成人分析师的工作,其详尽的程度几乎罕见。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次会谈或一系列的会谈,更是瞥见了她的理论发展历程中一段非凡时期的工作,这段历程恰与精神分析学科本身的发展相互交织。
我们还看到克莱因作为成人分析师所留下的另一份宝贵遗产。令人惊讶的是,她在1936年就能够与B先生开展这样的精神分析工作,因为当时许多有助于她理解这些临床材料的理论框架尚未被充分阐述。她是位具有解释力、细腻且一致的分析师。她首先考虑的是这位病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也重视他的历史和真实经历。关于对“对移情的工作”和“在移情中工作”的理解,她当时仍在不断发展。然而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这对她深入与病人的工作至关重要。面对这位病人的焦虑、恐慌和行动的冲击,她坚持不懈,重新调整并继续工作。她跟随着这位病人对内在世界的复杂而深沉的联想,也观察着他如何在外部世界中实现这些联想。
我们可以看到克莱因对这位病人的现实生活感到挣扎,就像她多年后对理查德那样。她的善良,以及她坚持在自己的分析框架内开展工作的精神令人钦佩。例如,她了解B先生的历史,也知道他对妹妹的嫉毁(envy)。因此,当B先生因为离开诊室时撞见了另一位儿童病人而感到不安时,克莱因夫人试图通过调整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刚开始她还没有形成整体移情的概念,她描述了B先生对自己的时间被拿走的反应。这真是一系列精彩的交流,克莱因夫人将这场斗争理解为现实斗争,但在临床互动和分析材料的推动下,才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场无意识的内心斗争。她逐渐理解了内心冲突只能在内心世界中修通:通过解释、移情和分析。透过书中丰富、真实和充满激情的临床材料,我们得以了解到这段演变和发展的历程,克莱因夫人的形象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有人认为克莱因夫人的理论著作难以理解。虽然我不确定这是否属实,但是在本书中,能够从她的临床互动中看到这种评论纯属不实。在理查德案例中,我们有幸看到一位临床工作者如何在特殊情况下建立并开展分析工作。当时正值战争时期,然而,克莱因夫人和理查德勤勉地工作着。因此,我们得以看到那些绘画、记录、互动和解释以及这名儿童的反应。
几十年来,分析师们一直在研究克莱因夫人的理查德案例。在这本书出版多年后,唐纳德·梅尔策(Donald Meltzer)——克莱因夫人最后的病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名儿童和成人分析师——根据他在塔维斯托克(Tavistock)的讲座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在他的著作《克莱因学派的发展II:逐周解析理查德》( The Kleinian Development Part Two:Richard Week by Week ,1989)一书中,梅尔策根据克莱因与理查德工作的方式,展示并研究了克莱因思想的演变。而在B先生这个引人入胜的案例中,读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克莱因夫人对精神分析的卓越贡献。正如埃利奥特·雅克在理查德案例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它让人了解克莱因夫人的工作生涯,“这是她的其他书籍和论文所无法提供的”。通过本书,我们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克莱因夫人的遗产、她的创造力,以及如何延续她对精神分析思想和实践的热情。
阿博特·A.布隆斯坦(Abbot A. Bronstein)博士
《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
“工作中的分析师”部门编辑
1.多年来,我有幸向斯皮柳斯夫人请教,她允许我查阅档案中的一些资料,包括讲座和案例记录。斯皮柳斯夫人根据她的论文和克莱因档案(2007),在她的书籍中发表了其中一些资料。
Klein, M. (1961) 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 The Conduct of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as seen in the Treatment of a Ten Year Old Boy. Vintage.
Meltzer, D. (1978) The Kleinian Development Part Two: Richard week by week. The Harris Meltzer Trust.
Spillius, E. (2007) Roth, P. and Rusbridger, R. (eds.) Encounters with Melanie Klein, Selected Papers of Elizabeth Spillius .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