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的英文版,是我的督导彼得·斯莱特(Peter Slater)推荐给我的。如今克莱因的理论已经是精神分析最主流的理论之一,她的主要作品也已经在中国出版,并得到广泛的学习和实践。但是,彼得把这本书推荐给我时也建议我思考,我们或许还没有足够理解克莱因如何与成年人开展关于早期焦虑的工作,也可能因此神化或误解了克莱因所强调的解释。
克丽丝汀·英格利希的工作令人敬佩又惊喜。克莱因去世前留下了大量的文书,她成立了梅兰妮·克莱因信托基金来管理这些文书,而梅兰妮·克莱因档案如今向所有人开放。克丽丝汀从中发掘了克莱因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克莱因和成年病人B先生的分析工作。他们的分析工作从1934年开始,而在当时,克莱因最著名的一些理论(如心位理论)正在形成中。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真正了解,在克莱因形成她的重要理论的过程中,是如何与成年病人开展精神分析的。这让人不禁期待,未来我们还可能从这份档案中发现什么。
在这本研究克莱因理论与技术的当代著作中,克丽丝汀·英格利希通过对梅兰妮·克莱因档案的研究,向大家展示了克莱因与成年病人工作的临床记录,也展现出克莱因分析工作的第一现场和她的思维方式。本书的特点是大量引用克莱因的原始记录,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段相对完整和鲜活的分析经历。其中让人觉得微妙而惊叹的是,这段分析展开和发展的过程,既是病人B先生的早期焦虑浮现和修通的过程,也是克莱因这位分析师思考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
克丽丝汀的评论为克莱因的原始记录提供了框架,串联起十余年的分析过程。她还补足了一些原文(以方括号和注释的形式出现),让记录的含义更为清晰。然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发现,并非所有的含义都可以被文字直接阐述。一部分原因是,克莱因日常的临床记录以要点和重要的干预为主,并不是完整的叙述,她本人也没有对这些记录再做过任何加工,因此缺少了原作者的解读。另一部分原因是,精神分析的过程有其特有的语言特点和关联内容的方式,克莱因为什么如此理解,B先生又为什么说那样的话,也需要从字里行间获得领悟。
我和郭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希望中译本既有记叙文的讲述感,也不失去精神分析过程的特点。翻译工作可以说是在琢磨中向前进展。除了采用相互校对的方式来确保准确性,我们还添加了一些译者注释,来澄清或指明克莱因叙述的大致方向。此外,本书的编辑黄文娇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但由于我们都不是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译著中可能难免有错漏或者仍待讨论的地方,这一点期待与各位读者有更多交流。这段分析历程的含义,也需要读者的心灵来创造性地联系和补足。
本书呈现的分析工作,初读可能会让人有困惑感,因为克莱因似乎从分析一开始,就形成了关于B先生核心焦虑的整体理解,并且坚定而耐心地分析B先生。读者或许需要一些时间来理解克莱因的思维。我们可以看到,克莱因对于向B先生传递她的理解相当坚定,但同时她也尊重和考虑B先生的情况。她几乎使用了所有B先生带来的分析材料,在不同的会谈中通过分析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随着他们分析的进展,越到后期就越有融会贯通的感觉,更能领略克莱因如何由表及里地将B先生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联系起来。
在见证了这段分析历程之后,我真心将本书推荐给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士,也推荐给普通读者。因为克莱因和B先生开展的是一周六次的精神分析,它让人看到日常生活中精妙地包含着另一个世界——人的内在世界,领略在分析中语言能够抵达的丰富程度和自由程度。或许其中有不少内容能触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惊讶、蹙眉又觉得含义深远。如果要问精神分析能带来什么,从后期的分析材料中能看到,B先生最终从精神分析中内化的可能正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他更为创造性地生活和理解自己。
感谢克丽丝汀的工作,让我们在当今仍能感受到如此鲜活的克莱因,重新思考她的工作和我们眼前的工作。最后,对克莱因女士和B先生致以万分敬意和感谢。
陈举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