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2018年,在伦敦举行的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克莱因研究论坛的一次会议上,简·米尔顿(Jane Milton)博士报告了一篇题为《源自克莱因档案:梅兰妮·克莱因对孤独感的进一步思考》( From the Klein archive: Melanie Klein’s further thoughts on loneliness )的论文。在她的论文中,米尔顿博士讨论了她在档案中发现的记录,它们与克莱因的最后一篇论文《论孤独感》( 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有关,该论文在克莱因去世后于1963年发表。这次会议是我第一次接触梅兰妮·克莱因档案,也第一次接触档案研究,让我深受启发。在会议上,约翰·斯坦纳(John Steiner)博士谈到档案中有大量尚未被探索的材料,并鼓励分析师们去查阅。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向时任梅兰妮·克莱因信托基金档案管理员的米尔顿博士表达了我的兴趣。我出席那次会议实属偶然:我完全没有料到,不久后自己会成为该信托基金的档案管理员,追随简的脚步,也追随了在她之前担任档案管理员的伊丽莎白·斯皮柳斯(Elizabeth Spillius)的脚步。至今我仍然对担任这一职位深感荣幸。

距米尔顿博士第一次将实体的档案文件D.14交给我,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年,我从中发现了克莱因关于她的成年病人B先生的记录。尽管我对克莱因已出版的著作非常熟悉,这些著作中也充满了她对临床工作的描述,但阅读她未经编辑的会谈记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甚至带有一种窥探的感觉。最初这让我感到敬畏。克莱因以一种意料之中的强势形象现身,但同时她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同理心。正如我当初感受到的——亦如我希望中国读者在探索本书时将体会到的——能通过这样一扇窗口看见她的思想,甚至走进她的诊疗室是多么的荣幸。尽管克莱因在与B先生开始工作时,尚未完全形成那些让她闻名于世的理论,但她显然对临床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知道如何帮助B先生。我确信她与B先生的工作帮助她形成了那些理论,这些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心理生活和精神发展的理解。

关于B先生的记录虽然零散,但跨越了近二十年。起初,我完全不知该如何整理这些记录,以便与其他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师、学者和克莱因理论的爱好者分享。然而,尽管任务相当艰巨,但有望出版首个克莱因与成年病人的完整分析记录依然让人兴奋。我特意为本书选择了与克莱因1961年出版的《儿童分析的故事》( 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 )相呼应的标题,该书包含了她与十岁男孩理查德进行短暂(四个多月)分析的详细记录。我希望通过本书,延续克莱因当年的做法,以最细致的细节展示她的日常临床工作方法,以此证明她的理论。

我认为在本书中,克莱因的人性光辉和临床敏感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也能从她身上有所收获,比如,什么时候应该等待而不是做解释,以及如何以病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做出回应。然而,克莱因始终在进行分析,她对这一目标的执着有时令人惊叹。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完全且坚定地相信精神分析的价值。我发现这种信念非常具有感染力,只要我继续从事分析这一艰难的日常工作,我将永远感激这种信念。

我对本书在海内外出版后的反响感到欣喜。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多位克莱因学派的同事评论道,这本书是对约翰·斯坦纳五年前出版的《梅兰妮·克莱因的七堂精神分析课》( Lectures on Technique by Melanie Klein ,2017)的很好延续。这些课程同样是从梅兰妮·克莱因档案中发现的,而在本书中,我们能够仔细检验甚至批判克莱因在她的课程中清晰描述的技术。我认为她也期望如此。尽管克莱因无疑是一个强大且热衷于捍卫自己观点的人(她总是引用她的临床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我相信她绝不是一位教条主义者,她欢迎所有对她的工作真诚的兴趣和质疑。

在我看来,本书有助于澄清一些对梅兰妮·克莱因的误解,这些误解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质疑,甚至可能连克莱因学派后继的几代分析师也没有质疑过。例如,有人说她对成长史不够关注,忽视了病人生活的早期经历和外在环境,几乎完全专注于攻击性冲动等内在因素。而克莱因与B先生的工作清楚地表明,她对他的生活环境和早期经历充满兴趣。此外,她绝不仅仅关注病人的嫉毁和敌意,我们能够看到,克莱因始终如她所说的那样,给予B先生的抱怨“充分的空间”,尤其是为了释放她认为被深埋在仇恨之下的爱。斯坦纳在他的书中着重强调了克莱因的这一信念,而本书充分印证了她的这一实践。

我非常高兴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面世。我要感谢编辑黄文娇和译者陈举、郭为为此所做的安排,并对她们的努力表示感激。她们比我更了解本书可能会收获的反响,并且无疑已经为出版的时机做出了合适的判断。无论如何,多年来我教授和指导了许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治疗的中国学生,并时常为他们对理解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的深切渴望而深受鼓舞。在我看来,人们对这样的理解有着强烈的渴望,甚至是一种深刻的需求。我真诚地希望读者能在本书中找到这样的理解,并受到启发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对临床工作者而言,希望他们能将克莱因深刻的理论融入实践之中。

克丽丝汀·英格利希(Christine English)
2025年3月 PWpde4G09YxfzENUIJw35eVO42F27o2UT9rmYnez13lU2vwYa8B8M8U5mvNM+Z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