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爆款短视频的基本逻辑

要做到“被看见”,视频内容必须在3个层面同时发力:一是打动观众,让他们愿意点进来、看下去;二是契合平台的推荐机制,让算法愿意把视频推给更多的人;三是内容节奏和结构要有张力,有起有伏、有冲突有解决,这样才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停留与分享。

扫码看视频

1.1.1 抓住观众的关键3秒

在短视频平台上,观众滑动视频的动作是本能的,真正决定一条视频能不能被看下去的是最开始的3秒。如果这3秒没能吸引住观众,则大多数观众就会直接划走视频。

要抓住这宝贵的3秒,有两个关键的方向:一个是“吸引注意力”,另一个是“激发情绪共鸣”。下面是几种具体方法。

1.开头要“钩子”强,才能让观众停下来

所谓“钩子”,就是一眼就能让观众产生兴趣的内容,它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抛出反常信息或冲突点,利用反差制造悬念,引发好奇。例如:“她说她很穷,结果请我吃了一桌3000元的菜。”

(2)提出尖锐问题,引发思考。抓住观众的情绪痛点,促使他们停下来听答案。例如:“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焦虑?”

(3)场景代入,制造认同感,让观众觉得“这说的就是我”,自然就愿意看下去。例如:“如果你经常会情绪失控……”

(4)瞬间给出高能画面。例如:打斗、反转、哭笑、崩溃等带来的视觉冲击,第一秒就让人感觉“有看头”。

2.开头要有情绪点,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人不会被“信息”打动,但会被“情绪”打动。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只要带上情绪,就会变得有吸引力。你可以具体这样做。

(1)共鸣式开场。让观众产生“我也一样”的感觉。例如:“30岁后,才发现没人真正在意你努力不努力。”

(2)冲突式开场。给出“对立”的信息点,触发争论或讨论。例如:“老公不做家务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因为他根本不觉得那是事。”

(3)使用情绪性语言,把握叙事节奏。把故事的情绪节奏提前,如用快速、急促的语气带入焦虑情绪;用缓慢的语速、舒缓的背景音乐代入伤感情绪。

3.视觉+文字同步刺激,效果更好

除了语言,视觉和文字的同步刺激,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在开头配一行高亮大字:“你一定没想过……”;

·用特写镜头放大人物表情或动作细节;

·加入音效、卡点、慢动作来放大情绪或冲突。

1.1.2 理解平台的推荐机制

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是你发布视频了,观众就能看到。你的视频被谁看到、有多少人看到,全由平台的推荐机制来决定。想要内容“火”,你就必须先弄清楚:平台推荐的视频是怎么挑选的?推荐又是按什么节奏和标准来推进的?

下面我们就拆开平台推荐的“运作流程”,让你明白如何顺着算法的逻辑走,把内容送到更多的观众面前。

1.平台推荐的基本流程

各类平台的推荐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冷启动测试(冷启动池)。对于刚发布的视频,平台不会立刻推荐给很多观众,而是先推给一小批观众(如几十人或几百人),观察这群观众的反馈。

(2)数据反馈决定“加推”或“淘汰”。如果这批观众点进来看,且停留时间长、互动多(有点赞、评论、转发、关注等行为),平台就会判断这个视频“有潜力”,值得被更多观众看到。

(3)逐层放大推荐范围。视频的表现越好,就越可能进入更大的推荐池,让更多观众刷到该视频。平台的推荐是“滚雪球式”的——只有反馈好才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看到。

(4)长期推荐和人群匹配。有些内容能进入平台的“长期推荐池”(如热门话题、搜索热词等),哪怕经过几天、几周的时间,平台还是会持续把视频推荐给匹配的观众。

2.平台推荐算法关注的核心指标

平台不是靠人工来挑选视频,而是使用算法去分析和预测用户的行为。算法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维度的数据。

(1)完播率。完播率是指用户完整观看视频的比率。完播率越高,代表内容吸引力越强。

(2)停留时长。哪怕用户没看完,只要他们看得久,也说明视频有价值。

(3)点赞率/评论率/转发率。这是衡量视频内容“情绪价值”大小的指标,互动的用户越多,越有可能被平台推荐。

(4)关注率。用户看完视频后,有没有因此而关注账号?平台最看重这个指标,因为它意味着“内容转粉”。

(5)点击率。视频出现在推荐页后,有多少用户愿意点进去看?该指标与视频的标题和封面关系很大。

3.推荐机制中的“关键词匹配”和“人群画像”

除了数据表现,平台还会做内容与用户的兴趣匹配,也就是“精准投放”。

·平台会分析你的视频内容的关键词(标题、字幕、语音识别等),判断这条视频适合哪类用户。

·同时,平台也会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画像(如爱看什么、经常点什么、停留在哪类内容上等)进行内容推荐。

例如,你的视频讲的是“宝妈情绪崩溃”方面的内容,平台就可能推荐给育儿类人群、女性群体;如果视频内容讲的是“职场故事”,平台可能就推荐给年轻职员、情感类用户。

这意味着你发的视频只有内容标签清晰、主题明确,平台才能识别并精确推荐。主题模糊、内容含糊不清的视频很容易被“识别失败”,从而失去被平台推荐的机会。

1.1.3 视频节奏怎么把握

在短视频里,“节奏”不是指配乐的快慢,而是指剧情推进、情绪波动和信息释放的节奏感。节奏对观众的影响,就像一部电影里的高潮转折,能不能抓住人、留住人、打动人,全靠设计节奏来达到目的。

一条没有节奏的短视频,就像一碗没有调料的汤,平淡、乏味,很难吸引观众坚持看完,更别提点赞、评论、转发了。

好的视频节奏,大多遵循一个基本结构:起、伏、转、合。

1.起——快速引入,引发关注(“起势要快”)

开头不能拖沓,要在前3~5秒抛出关键信息或场景,制造“引子”。

举例:

·“我被客户骂哭的那一天……”(职场情绪类)

·“这是我和老公分开的第37天。”(情感独白类)

·“别再吃这3种减肥餐了,会胖!”(生活干货类)

这一步的目标是:让人“点进来之后,愿意看下去”。

2.伏——制造悬念或情绪冲突(“中段要钩人”)

视频内容中间不能平铺直叙,必须制造“情绪张力”,引导观众“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情节反转。“他表面上是在安慰我,实际上却是奉老板之命来监视我的。”(职场悬疑类)

(2)情绪拉扯。“刚升职,却发现妈妈确诊重病。”(亲情冲突类)

(3)信息递进。“她每晚11点才回家,但我查了定位……”(情感猜疑类)

这一步的重点是:制造“不看完就难受”的心理状态。

3.转——爆点、高潮或揭晓答案(“中后段要抓眼球”)

到了这一步,观众已经投入进去,接下来就要给出情绪高潮或信息爆点,即要么给答案,要么给震撼。

(1)情绪类内容。“我终于忍不住,对老板吼了出来!”(职场爆发类)

(2)干货类内容。“其实减肥餐最关键的,是这两个配比。”(健康知识类)

(3)剧情类内容。“本以为她爱的是我,但她却说,‘你只是我利用的工具。’”(情感反转类)

这一步决定了能否引发观众的评论、转发、点赞。

4.合——情绪收尾或价值输出(“结尾要落地”)

好视频要“收得住”,要么情绪落点能打动人,要么提供的信息有实用价值,或通过互动引导推动传播。

(1)情绪共鸣。

“我们都在假装很坚强,其实也只是怕失望罢了。”

“后来我才明白,不回消息的人,也不会在乎你有没有等。”

(2)实用输出。

“把蛋白质比例控制在30%以上,你的减肥餐才算合格。”

“记住这个对比公式:油<糖<酒<情绪。”

(3)行动号召。

“你也遇到过这种事吗?评论区聊聊。”

“如果你也有同感,点个赞,我知道你也在看。”

结尾不是“收尾”,而是“二次传播的起点”。 qZzMFxzlV2UuSyanVob2FbL/xZ6fROmYGpEfFY45e4HKAJuc4MVH2SlF2t0Ln2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