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相对静止的状态称为姿势,相对运动的状态就称之为动作。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动作、动作模式和功能动作模式的区别和联系。
动作 (Action)是由于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身体改变姿势而产生的行动,一般会指向某个客体。例如,你渴了就会伸手去拿杯子。“拿杯子”就是一个动作。
动作模式 (Movement Pattern)由多个单一的动作所组成,它们共同实现一种较为复杂的动作目的。例如,站立、起身、拿水喝。
功能动作模式 (Functional Movement Pattern)是根据人们日常生活或体育活动的动作规律及功能性动机,将人体的所有动作模式进行归纳、分类与整理,从而得出的使用频率最高且最科学的动作模式。在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基础动作模式(抓握、仰卧、俯卧、翻滚、四足支撑、爬行)、过渡动作模式(坐、跪、蹲)和功能动作模式(站立、行走)。图2.1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图2.1 婴儿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基本运动功能
成年后,我们的功能动作模式逐渐发展稳定,主要为双腿蹲、单腿蹲、前推、后拉、跨弓步和躯干旋转。
双腿蹲是人体下肢最主要的动作模式之一,反映出对称状态下下肢的动态灵活性、核心稳定性、平衡能力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见图2.2)。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双腿蹲动作一般出现在人体完成跳跃落地或拾物时。
图2.2 双腿蹲动作模式的正面及侧面观
单腿蹲常常出现在移动身体重心或变换动作方向的转换动作序列中,是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动作模式。要想实现正确的单腿蹲功能动作模式,需要具备在单腿支撑状态下下肢的动态灵活性、核心力量、平衡能力和整体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图2.3 单腿蹲功能动作模式的正面观
如图2.3所示,正确的单腿蹲功能动作模式为:脚尖朝前,髋、膝、踝处于一条垂线(髋可稍外倾),双肩、双髋应平行。
前推是典型的上肢功能动作模式,出现在人体大部分的上肢活动当中,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推门,或体育运动中的俯卧撑等。前推动作的有效完成,需要强而有力的上肢肌肉力量、脊柱与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及上肢与躯干部位肌肉发展的平衡性。
图2.4 前推功能动作模式的侧面观
如图2.4所示,正确的前推功能动作模式为:脊柱保持平直、中立位,肩部保持水平位置。
后拉是与前推相对应的上肢功能动作模式,同样出现在人体大部分的上肢活动当中,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拉门,或体育运动中的划船等。后拉动作的有效完成,同样需要强而有力的上肢肌肉力量,脊柱与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及上肢与躯干部位肌肉发展的平衡性。
图2.5 后拉功能动作模式的侧面观
如图2.5所示,正确的后拉功能动作模式为:脊柱保持平直、中立位,肩部保持水平位置。
跨弓步是下肢的典型功能动作模式之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上下楼梯、跨过障碍物等都与跨弓步动作息息相关。跨弓步主要由跨步和下蹲两个动作组成,可以有效反映出分腿站立姿势下骨盆和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与持续的动态控制能力。
如图2.6所示,正确的跨弓步功能动作模式为:前腿屈膝前弓,大腿接近水平,膝盖不超过脚尖且小腿保持与地面垂直;后腿屈膝,脚尖蹬地;躯干保持平直、中立位。
图2.6 跨弓步功能动作模式的侧面观
躯干旋转是人体俯卧状态下典型的功能动作模式,出现在日常生活及体育活动的各类攀爬动作中。良好的躯干旋转动作需要骨盆、核心及肩带在多个平面上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图2.7 躯干旋转功能动作模式的侧面观
如图2.7所示,正确的躯干旋转功能动作模式为:躯干、骨盆与下肢处于平直位置;一侧手与对侧腿能够在保持躯干稳定的状态下屈曲与伸展。
我们将“运动”类比为“文字”。如果组成“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笔画”,那么组成“运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动作”。而“功能动作模式”就是按照科学规律总结归纳出来的“偏旁与部首”,拼凑衔接出多种多样的“运动”,从而使我们的运动方式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