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读书都会跳过前言,我也不例外。这也不怨读者,实在是因为有些书的前言确实索然无味,甚至与书的主体内容毫无关联,即便跳过也不影响对主体部分的理解。所以,在构思前言时,我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至少要让从头看起的读者,不会因开篇的沉闷而失去探索全书的兴趣。
这本书的前言只做一件事——给大家送上这本书的“开口器”。
就像夏威夷果的开口器能帮助人们轻松破除其硬壳一样,本书的前言将通过提供简明扼要的阅读指引,让大家更容易“享用”和实践书中的内容。
本书的“开口器”是下图这个形状的。
对,是帆船。
想要在AI财富浪潮里畅游,你需要这样一艘帆船。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即便出身平凡却依然拥有不平凡的梦想,比如大家的人生清单里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够环游世界。
后来我才明白,“环游世界”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既需要殷实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普通人难以拥有的闲暇时间。
遗憾的是,我未能含着金汤匙出生,所以我也无法像某些人那样一出生时就能拿到乘坐豪华游轮环游世界的船票,可以在享受海上的奢华生活与派对狂欢时顺便探索世界。然而,这仍然不能阻碍我心存征服大海、去往理想彼岸的期待。
怎么办?
也许你可以像我一样,造一艘“帆船”送给自己。
事实上,环球航行者最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帆船,而不是游轮。相较于豪华游轮,帆船的动力来源于风,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燃油费用,环球航行的成本更低。另外,不论是顺风还是逆风航行,人们都可以通过调节帆的角度来巧妙借助风力,最终抵达自己的目的地。
不要油钱,只要有风,且不论顺风逆风都可以达到彼岸,这简直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交通工具。
人生如大海,百舸争流,千帆也可竞发!
接下来,我教你如何造船。
第一步,用“黄金圈”打造你的船身
你是不是缺少人生的驱动力,在过往的旅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和诱惑,总是容易偏离自己的既定方向?如果是这样,那么“黄金圈”(The Golden Circle)会非常适合用于构建你人生帆船的船身。美国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认为,伟大的公司和个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黄金圈法则”(见下图)。
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从外到内分别是What、How、Why:What是做什么,How是怎么做,Why是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翻开这本书,你接下来要做什么(What)?你大概率会说“我要学习新的知识”,这个问题基本大家都能回答出来。
你怎么才能学好书中的知识(How)?你可能会说:“先快速浏览全书框架,再画思维导图提炼核心观点,继而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复盘。”这个问题其实就有一部分人回答不上来了。
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Why)?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了了解AI?还是为了利用这波AI浪潮去赚钱?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会比说清楚How的人更少。
依据西蒙观察,大多数人的做事方法和沟通方式是从外而内的,也就是从做什么(What)到怎么做(How)再到为什么做(Why);但是那些伟大的公司和领导者的做事方法和沟通方式是从内而外的,即先确定自己的核心动机(Why),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再思考怎么做(How),最后才决定做什么(What)。
西蒙讲过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19世纪末,一场堪比当今AI革命的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人类首次尝试实现动力飞行。无数人参与了这场竞争,大家都想造出人类第一架飞机,其中最受瞩目的竞争者之一是天文学家塞缪尔·兰利。兰利的研发动机聚焦于“做什么”和“能得到什么”,他最关心的是“第一”二字所代表的荣耀,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与名望。与此同时,名不见经传的莱特兄弟也在默默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他们的核心动机并非物质回报,而是坚信飞行技术将彻底改写人类文明进程。所以,他们将全部精力聚焦于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也就是飞行器的平衡和升空。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飞上了天空,一项改变世界的新科技就此诞生。令人唏嘘的是,就在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后,兰利很快就放弃了研发,因为他觉得如果当不了“第一”,“第二”对他毫无意义。
《小王子》中有句经典的名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急着招募工人收集木材,也不要忙着指挥他人分工劳作,你只需点燃他们对浩瀚海洋的向往。”在这个隐喻中,造船是行动表象(What),收集木材是实践路径(How),对大海的渴望才是核心动机(Why)。这个Why就是你的船只最坚实的底盘。
所以,人生帆船的船身就是你的Why、How和What。只有明确了动力与渴望,才不容易被突如其来的风浪影响了你既定的方向。
第二步,用成长型思维打造你的船帆
如果你想把顺风和逆风都化为推动你的人生帆船驶向目标的助力,那你需要用成长型思维打造船帆——将持续学习和技能内化转化为前进动力。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2006年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理论(The Growth Mindset),他认为人类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以及专心致志的学习获得成长的。
成长型思维的逻辑很简单,你需要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习得的。不论是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还是如雷军、马斯克那样的商业精英,他们所具备的能力都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跟实践积累起来的。一旦你接受了这个思维设定,你就不会再害怕学习任何新事物。人类之间的能力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别人能做到的,假以时日你也可以做到。
就像打开这本有关AI的书,你会发现很多内容是你不曾听过的,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如果要进一步了解AI,你还需要系统地去学习有关人工智能的其他复杂知识和原理。任何一个AI专家最开始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对AI一无所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们只是知道得比你早一些而已。
伟大始于微末,不要看低自己。我之前去过泰国的真理寺,那是一座采用传统榫卯结构的全木质文化建筑,目前尚未完全竣工。寺内的木雕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施工现场,光看成品我会认为这一定是雕工非常精湛的大师的杰作。可是当我到了雕刻工坊,发现雕刻佛像的工匠中不乏妇女、老人,甚至还有十几岁的孩子。一尊佛像被分解为若干模块,大家各自按照图纸精雕细琢。当这一块块小小的木头通过精准的设计逐层拼接,最终竟能组合成高达十余米的宏伟佛像。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我家楼下前两年在修建一所小学,不到一年时间,平地上面就陆续建起了座座高楼、操场和食堂。这所现代化学校背后的建筑大师就是居住在工地旁十几间屋子里的几十位农民工,这是他们共同的作品。
不论是繁华的现代商场,还是故宫、长城、埃菲尔铁塔这类承载人类文明的历史建筑,都是由无数个平凡个体在时间长河中共同造就的奇迹。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个体的力量,更不要轻视自己。何为大师?在一件事上竭尽全力,你也有机会成为大师。
第三步,用人性本色打造你的桅杆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往往和他的人品密切相关,人品是滋养个人成就的土壤,更是承载人生高度的基石。如果说人品如同人生帆船的桅杆,那桅杆的材质和粗细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艘船能抵抗多大的风浪。也许有人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认为世界上多的是品行不端却名利双收之人,很多善良之人反倒举步维艰。可他们或许未曾看见:那些看似粗壮高大的桅杆,若内里蛀空,即便能暂时撑起风帆,终会在骤雨中折断。真正能穿越汪洋大海的船只,不只是依靠绚烂的风帆,更是凭借坚实的桅杆。
那些真正穿越时代浪潮的成功者,往往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拥有伟大的人格力量。短期的成功或许能靠技巧获取,但永恒的丰碑必须用人品浇筑。反观那些靠流量造假、数据注水换取一时风光的企业,其崩塌的速度往往比崛起的速度更快。当资本市场的潮水退去时,最先被发现裸泳的总是那些试图用技巧掩盖品格缺陷的玩家。
AI本质上就是一个工具,其善恶属性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人品。例如,同样用AI创业,有的人将AI用于诈骗,只干对自己有利的事,丝毫不顾及别人的利益,这就是恶;有的人用AI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效果,于己有利,于他人也有利,这就是善。这两种AI变现逻辑哪种是长期主义、哪种抗风险能力较强,大家一眼便知。商业的底层逻辑是利他,“发心正、做事诚”是行稳致远的根本。
第四步,用Gartner曲线(技术成熟度曲线)看风浪走势
在AI时代的惊涛骇浪中航行,我们需要像经验丰富的船长般,既保持对风暴的警觉,又深谙潮汐的韵律。Gartner曲线(见下图)犹如潮汐图,能指引我们预判AI技术将经历的周期性潮汐。这要求我们摒弃对确定性的执念——正如水手不会因惧怕暗礁而抛锚,真正的智慧在于掌握波浪的节奏,在技术浪潮的起伏中校准航向。
新技术诞生初期,往往会在媒体的宣传和资本的刺激下快速进入一轮促动期,大家会对这个技术产生过高的期待。但当人们发现投入的资金回报有限,或产品迭代速度和技术落地情况不能满足他们之前的期待时,泡沫便会开始破裂,会产生很多“从风口坠落的猪”。就像2024年年中AIGC领域的状况——除了ChatGPT之外当时尚未出现其他的颠覆式应用模型,这使得很多投资人和机构认为AI技术公司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泡沫。这种负面评价的出现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本的撤离等导致一些公司开始倒闭。技术周期的奇妙之处在于,低谷往往孕育着突破的契机。在经历了泡沫幻灭的低谷期之后,会有新的产品出现并点燃大家的热情,然后该领域进入一个爬升恢复期,再到达实质的稳步增长期(见下图)。
AI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技术发展周期的波动阶段。当市场热度如潮水般退去,那些在沙滩上追逐浪花的人终将空手而归,只有真正深耕行业、坚守初心的耕耘者,才会在时光的沉淀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准备好启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