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为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〇〇三八部队管理处给钱学森居所办理的住房证。右图为蒋英等人在航天大院居所院前的合影,其时钱学森因出差在外而未能参加合影,右起为蒋英、幸盖秀(保姆)、邢宝平(管理员)、蒋英奶妈、钱永真、张琳(钱月华女儿)、蒋左梅(蒋英母亲)、黄英富(司机)、钱月华、汪德绍(厨师)
北京西三环航天桥的东南角,有一片被称为“航天大院”的建筑群。建筑群的东边,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数幢老房子,其中一幢的二楼就是钱学森居所,我习惯称之为“钱学森故居”。这些老房子起初为苏联专家的住所,但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居住于此的苏联专家们陆续回国;党中央遂做出决定,让研制导弹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搬到此处。于是,1960年钱学森从中国科学院宿舍搬到此处并居住到2009年去世,前后近50年。
晚年时,钱学森本可换到更好的寓所居住,却不愿搬离此处。他在2000年回忆往事时道出原委,“至今我仍住在老房子里不愿搬家。因为它是聂老总(笔者注:聂荣臻)亲自分配给我的,它常常使我想起当年的科研工作,想起聂老总对我的关怀”。
此外,钱学森早已习惯在此处生活,特别是在方寸书房里享受着读书与治学的美好时光。
时光倒流到1979年3月7日,钱学森在书房里写完17页手稿之后掩卷而思,在抬头的刹那间望见院里的三棵枣树,忽而想起1960年搬到此处栽下它们的情形,而此时它们已经成为彼此环抱的挺拔的大树。此份手稿题为《数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人和计算机的分工协同问题》,共有五个部分,但第三部分特意留白并标明“请胡世华同志写这一部分”。随后,钱学森将未完成的手稿作为附件随信寄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胡世华
。
《数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人和计算机的分工协同问题》手稿首页
此前,钱学森和胡世华已有多次探讨,因而胡世华收到信后立即“遵嘱开始工作”,补充第三部分内容,同时还新增一部分内容使手稿扩充为六个部分。随后,胡世华于3月29日复函将第三部分内容和新增内容一并寄送钱学森。那么,他们合作完成的文章主要探讨了什么呢?钱学森又为何会与胡世华进行合作呢?
钱学森在手稿开篇就指明两个主题。其一,面对非科研工作者如新闻工作者、文艺人,“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把数学这一门科学的来源和性质向大家解释清楚,使大家更了解数学家们的工作”,使其理解“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即数学为何被称作“科学技术的皇后”。其二,“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出现了所谓‘人工智能’,越来越大的一部分人的脑力劳动可以由机器来代劳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该干什么”,“人和计算机该如何分工,如何协同”。围绕于此,文章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其概况如下表所示。
《数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人和计算机的分工协同问题》文章概况
钱学森收到胡世华所拟补充内容和新增内容以及对其手稿的修改意见之后,又对手稿内容进行整合并请秘书王寿云于4月9日将其整理成文。随后,钱学森又请王寿云将整理稿寄送胡世华进行再确认。5月初,钱学森将此文寄送《红旗》杂志编辑部并称:“这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胡世华同志和我搞的一个草稿,我们自己也还要加工,所以很不成熟;请提宝贵意见。”此意实为“投稿”,但不久钱学森又撤稿了。何故?
原来胡世华于5月27日再次致函钱学森,表示由他补充和新增的内容“做得很粗糙,有负所望”,同时也进一步提出对钱学森执笔部分的个别观点“想不通”或“未曾弄清楚”;因此他在信中建议“现在发表这样一篇文章似乎还不够条件”,等到“把文中的主要观点弄得更清楚后再发表为好”。同时,胡世华还在将此文寄送其他学者以听取同行意见之后,深感对他自己执笔的部分尚未研究透彻。此故之然,胡世华决定致函钱学森说明缘由并表示“我有什么意见,一定无保留地提出”。其实,胡世华第一次收到钱学森的手稿后就提出34个值得商榷之处并附上“对之有所说明”的内容。
由此可见,钱学森和胡世华从探讨到撰稿的合作过程,体现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坦然交流的学术民主。此文虽未发表,其探讨的问题却极具科技前沿性,且其预研
了几十年后出现的科技潮流,正如文章最后所言:
通过数学基础理论,包括机器证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逻辑学扩大为思维学,包括所谓认知科学的研究,通过在每一发展阶段把人和机器的分工协调好,我们将迎来一个人类发展的崭新时代。那大概会自二十一世纪开始!这也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革命深化的必然结果。
钱学森和胡世华并未因此手稿未刊而终止学术合作,而是持续地交流。例如,钱学森读到《数学进展》(1988年第1期)刊载的胡世华的文章《信息时代的数学》时,不仅仔细阅读,同时还将抽印本寄给“863计划”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的汪成为、陈火旺、戴汝为和陈霖,以“请他们好好领会”;钱学森读了好几遍后仍觉不解渴,又于1988年2月29日致函胡世华拟“趋府聆教”,而此前一年他还在5月16日举行的北京思维科学第四次研讨会上听了胡世华的学术报告。
1979年至1980年钱学森研究人工智能时写下的札记
钱学森为何会研究数学与计算机问题呢?他早在留美时期就关注并跟踪研究计算机的发展,此后又持续同步研究人工智能、人机结合以及模式识别等。这并非单纯出于个人兴趣,而是内嵌着深刻的时代关怀,鲜明地体现出钱学森的三种身份:顶尖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和人民科学家。此三种身份的获得无不受到家国情怀这一内在动力的深刻影响,即钱学森始终坚信科技事业“可以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起一个新时代”。恰如钱学森所言:
我们有这个信心,就如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才几十人的党就看准了中国人民的前途,一条充满光明的大道!
正是“这个信心”贯穿钱学森的整个生命历程,并给予他“看到光明”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谓,钱学森98年的生命历程宛如“一条充满光明的大道”,在这条大道之上,他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回答了“英雄谁在”这一历史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