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位于云南昆明滇池之滨的大观楼上,有一副计有180字的长联,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此联由清初孙髯撰写,描景与抒情相融,写史与喻今相合,毛泽东称其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联的内容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钱学森晚年在昆明见到此联时即被深深吸引,尤对“叹滚滚英雄谁在?”一句产生深深共鸣。因为“英雄谁在”这一历史之问,在此时此刻的钱学森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么,这个答案是什么呢?此答案就在本书以钱学森“看到光明”为立意阐述的三条主线之中,三条主线即个体生命史、科技创业史、民族复兴史。

其一为个体生命史, 旨在从“自我完善”视角勾勒钱学森的生命历程。钱学森在早年立志之中逐渐成就自我,到青年通过积健为雄而在治学中不断突破自我,又到壮年挺膺入局新中国科技事业而奉献自我,再到晚年回归学术之际实现思想上的超越自我。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生命史诗,亦同步形成钱学森个体的思想史和精神史。那么,究竟是何种力量让他在98年的生命历程里不断前行呢?晚年钱学森致函友人时写道:“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看到光明,今人要胜过古人,另一方面又千万不可超出现实!”可谓正是“看到光明”使他在知行合一之中坚定信念,无论在何种境况之中都能用满怀的创新精神去创造出诗意的人生。因而此处“英雄谁在”的答案正是钱学森自己。

其二为科技创业史, 旨在从“归于集体”视角考察钱学森的科技成就。晚年钱学森总结自身工作方法时称,“没有什么高招,主要靠大家帮助:集体的力量,组织得好”。无论是从事科学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工程组织管理工作,他都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而始终发动大家和依靠大家。因此他听闻有人称自己为“导弹之父”时立即严肃地指出,研制导弹“实际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协同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自的创造”。此非谦辞,因为他取得科技成就和做出科技贡献的时代,正逢新中国科技事业迎来创业潮流,而又正是这股潮流逐步构建起新中国的科研体系和工业体系。正如钱学森有言称,“我们这帮人是找到了出路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为祖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直至最后”。因而此处“英雄谁在”的答案正是身处创业潮流之中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弦歌不辍,找到了个体和群体的出路,由此开创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创业历程,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伟大的科学家精神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

其三为民族复兴史, 旨在从“富强祖国”视角探究钱学森的初心使命。“富强祖国”是钱学森早年建立的初心与使命,贯穿他的生命史、思想史和精神史之始终。无论是他自言的“三个非常激动的时刻”,还是后来者总结的他的五次人生选择,都体现了将个人追求融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中。由此,钱学森的生命史、思想史和精神史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之中,而其全身心融入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动力,根源于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因而此处“英雄谁在”的答案正是中国共产党,因钱学森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看准了中国人民的前途”,而这个前途是“一条充满光明的大道”!如今,我们不仅已经走在这条大道之上,而且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不断前行。

除上述内容之外,我还想就写作本书运用的三种史料做一番说明,它们分别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视频史料。

文献史料,主要是指钱学森的各类档案及其发表的各类文章。研究钱学森的挑战不在于文献史料太少,而在于文献史料实在太多。本书以服务于写作立意为原则而善用文献史料,既重视搜集新文献史料,又注重新解旧文献史料。以序篇中的一份未刊手稿为例,本书通过结合已有史料剖析此份手稿的形成过程及其未刊原因,揭示了钱学森对发展人工智能、人机结合和模式识别等新技术的战略思考。总体而言,本书运用第一手文献史料“回到”钱学森的具体生活场景,进而通过对钱学森文献的解读走近钱学森的生命史、思想史和精神史。

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钱学森的摄影作品与他人拍摄的钱学森相关照片。中国史学有悠久的以图证史传统,“左图右史”便是明证。解读图像能够传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意义,钱学森自己亦倡导,作文时“可以想各种办法来弥补文字之不足”,例如“文件里可以用图片、示意图,让文图并茂”。鉴于钱学森图像史料的丰富性,本书借由对图像的微观分析与细节描述揭示出钱学森更为细腻的情感,由此将钱学森形象“生活化”。

视频史料,主要是指钱学森接受访谈或拍摄纪录片时留存的视频。视频史料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钱学森的日常生活,仿佛跨越时空以“对话”方式直面钱学森。即如本书选取的钱学森留美时期的影像片段,真实地记录了钱学森及同时代中国留美科学家群体的日常生活,能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们“身在他乡,思在故乡”的深厚家国情怀。

2025年是钱学森归国70周年,谨以此书纪念之。70年前,钱学森的归国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若从他98年的生命历程来看,他则是毫无保留地将全部知识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在历史长河之中,钱学森的有限生命得以无限延续,就像钱学森住所的院里的那半截枣树,依旧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此种生命力正是科技之魂的象征,已然成为永恒。

吕成冬
2024年12月12日

钱学森
1911—2009

我们这帮人是找到了出路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为祖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直至最后。 FMtbrypOs0CB0Ukfbqtmh2xlD7wNhOO4rRuxLKh7pDy6ikGxvI/2DOPT4nsfca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