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生的起点:爱的教育

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有言:“钱均夫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但他的才华没有全部施展出来。如果要论钱均夫的贡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中国培养出了钱学森。”此是极为中肯的评价,且贡献之内核正是钱均夫提倡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小说,1886年首次出版后就被译成多种语言。钱均夫留学日本时就读过此书,书中的一些理念成为他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如他在1931年的一次讲话中说道:

记得《爱的教育》第二册中,有人生如船行海中,如船身不固,莲帆不灵,司舵不准,未有不遭倾覆者;人生亦然,身体犹船也,帆犹知识,而舵犹道德。取譬甚妙,盖苟有健康之身体,有充分之知识,而无高尚之道德,亦不能稳定其立脚点。

以此为指导,钱均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健康身体的形成和充分知识的习得,同时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以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够行远且稳。与此同时,此种“爱的教育”理念还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家庭教育。兹举一例,颇能说明钱均夫的教育理念之先进远超同时代的家长。他说:“中国家庭训练其子弟,深可疑虑,盖教育非仅恃学校所能收效,尚有赖乎家庭为之协助,倘家庭与学校共负教育责任,斯教育可收成效。……曾有一般家庭父兄以为子弟送入学校,责任即了,此其观念根本错误。更有责备学校教育如何不良者,曾不思家庭教育是否完美,所谓薄责于己,而厚责于人,良可慨也!希望今后家庭中为父兄者深切觉悟,与学校共同合作,则教育前途,自必乐观,更有进步。”

由此可见,钱均夫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而是为其处于平等地位。因此他提出学校要“待学生如家人父子,发生愉快生活”,而家长要懂得一点“家事教育”。此外,钱均夫还特别重视培养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艺术修养。晚年,钱学森回忆父亲时就讲道:“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

图为1912年钱学森和父亲钱均夫的合影,亦在1937年的劫余物件中检出。照片背后亦有钱均夫的注:“此影摄于民元冬季十月间,为森周岁。今在劫余物件中检出,以遗留纪念,可好好保藏之。”

图为钱学森晚年时的手稿里,其中影响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和第二位老师分别是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

总而言之,作为钱学森人生起点的家庭教育,父亲钱均夫和母亲章兰娟的实践都可以归入“爱的教育”。此种爱非溺爱、非宠爱,而是倡导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以家国情怀为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钱均夫所倡言之“非人民有极强固之爱国心,殆不能立足于世界之上”。 此种爱实为大爱,即为《钱氏家训》中“利在天下”“利在万世”之实质也。 FMtbrypOs0CB0Ukfbqtmh2xlD7wNhOO4rRuxLKh7pDy6ikGxvI/2DOPT4nsfca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