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以“文言文”总结父亲钱均夫对他的影响,这是以点带面的总结。成长在新旧交替时代的钱均夫,既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在接受新式教育时构建起新知体系,故而“文言文”饱含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因此有必要对钱均夫的人生经历做一番简要介绍。
钱均夫生于1882年,六岁时入蒙馆学习,1898年前往上海王氏育才书塾(现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此校被称为“国人自主创办第一所新式中学”,这标志着此时16岁的钱均夫已经选择放弃考取功名而追求新知。他于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且在此学习期间常与同学讨论教育救国的问题并立下教育救国的志向;1902年以浙江官费生的身份赴日留学,先入东京宏文学院学习日语,后于1904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日本筑波大学)专攻师范教育。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分为四个学部,钱均夫在第二学部(地理历史部),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第四学年“在本校附属学校,从事实地授业”。1908年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时,钱均夫已经通过四年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
左图为钱均夫留学日本期间的留影;右图为钱均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的合影,前排右起为陈文哲、钱均夫、伍崇学、谭锡恩、陈英才,后排右起为张邦华、陈荣镜、毛邦伟、许寿裳
钱均夫毕业后又在东京暂留约半年时间,一面考察日本教育现状,一面师从章太炎治学。1908年底,钱均夫结束留学生活回国并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此间,钱均夫主要教授外国地理、外国历史以及论理等课程,同时又在浙江高等学堂、浙江法政学校等兼职。当时国内很多师范学堂没有统一教材,教材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编写,因而钱均夫执教期间编写了《名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四本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钱均夫回国后还获得过清政府授予的“文科举人”称号。清政府规定,归国留学生须参加“游学毕业生考试”。1909年钱均夫在考试中获得“优等”成绩并被清政府“着赏给文科举人”;1910年又在“廷试”中以70分的成绩列为二等,并被清政府“著以内阁中书补用”。内阁中书官阶从七品,主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和缮写等,且经过一定年限后可升为同知、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军机处章京。但钱均夫早就无意于仕途,故而选择回籍任职以期践行教育救国理念。
1911年钱均夫开始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之后又于1914年被任命为教育部视学并在1917年擢升为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及至1929年再次回籍任职于浙江省教育厅并担任秘书、代理厅长,直到1934年因故辞职。在执教与任职教育机构之际,钱均夫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形成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尤为感到“爱的教育”之重要意义。而行文至此,又实有必要谈及母亲章兰娟“爱花草”的影响应作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