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失业者和污名陷阱

一位具有高学历的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本应四平八稳,为何会突然脱轨呢?虽然本科或更高的学历是进入大多数职业岗位的“敲门砖”,但它并非保住工作的“护身符”。诸多研究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一旦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便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可能陷入长期失业的泥淖。 更为悲哀的是,那些经验丰富、年长的劳动者,实际上更容易被困于长期失业的窘境。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困境呢?这是一种广泛存在却鲜为人知的力量,它渗透到了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让劳动者过往的教育和职业成就瞬间变得毫无意义。这种力量,即本书探讨的核心——污名。

劳动者一旦失业,无论其受教育水平或过去的职业成就如何,都会被潜在雇主打上污名化的标签。在优绩制度神话的歪曲透视下——错误地假定一个人的职位可以反映其能力——失业会让潜在雇主对你产生怀疑,认为你的工作能力可能存在问题,否则你不会失业。 此外,如果因为这些怀疑和污名,或因种族、年龄等其他因素所引发的偏见,抑或只是求职运气不佳,使一名失业者在6个月内未能找到工作而沦为长期失业者,那么这将进一步加剧对该劳动者的污名化。雇主会认为这名劳动者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向有实际职位空缺的公司投递了伪造简历,以窥雇主对失业者的污名的态度。这些简历显示申请者的技能和资质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申请者当前是否失业。研究结果显示,雇主往往不愿意邀请已失业的申请者参加面试,尤其是当申请者超过50岁时,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本书深刻揭示了对失业求职者的污名化现象并非仅限于雇主群体。任何一个在失业者的生活中与其互动的人,都可能对其进行污名化。无论失业者与前同事交流职业心得,还是向配偶或挚友寻求支持,污名的阴影都可能悄然降临。甚至职业发展导师也会污名化那些他们本应给予帮助的失业者。最终,失业者将污名内化并开始给自己贴上污名的标签。 为了深入了解失业者的心路历程,以及其再就业的重重挑战,同时寻求有效支持长期深陷失业困境的求职者的最佳方式,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污名陷阱”。这个陷阱无处不在,它隐藏于失业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系列经历的累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恶性循环使失业者越来越难以挣脱长期失业的枷锁。

为了深度剖析失业者应对日常生活中种种挑战的经历,本书选取了139位长期失业者进行深入访谈,这些受访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几乎都已年过五旬。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对负责筛选求职简历的招聘人员,以及因人际关系而频繁被联络的在职专业人士的访谈。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我详细记述了受访者的身份以及招募与访谈的过程。

虽然本书后续章节探析了高学历劳动者如何陷入长期失业的泥淖,以及此种经历的本质,但他们的遭遇只是美国各层级劳动者所面临的挑战中的一个极端版本。在美国资本主义及其优绩制度神话下,劳动者一旦失业或降级就业,便将永无止境地面临被污名化的风险。而且,这种污名化很少是单纯外化的,其最终会被失业者内化,使他们怀疑自身的价值。

污名化是一种强大且无处不在的力量。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研究污名的先驱,他将污名简要地定义为:将某人划分为“异类”、“低劣者”和“有污点者”的结果,并揭示了这种分类是如何影响人们日常互动的。 被污名化的经历,本质上是对个人价值的“攻击”, 其对个人的影响往往具有累积性。污名之所以具有摧毁其目标群体生活的潜在力量,根源既在于它的普遍性,也在于它的内化性。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戈夫曼在半个多世纪前对被污名化个体的心路历程的细腻描绘,竟能如此准确地反映出如今失业求职者的境遇。然而,戈夫曼对污名的剖析未能触及一个核心问题:为何某些特质会成为污名的靶心,而其他特质却能幸免?人类在无数方面彼此不同,而这些差异中的大多数都被视而不见或不以为意。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失业在美国成了如此醒目的差异性标志,以至失业者在其生活中饱受污名之苦?

戈夫曼将污名从其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则为我们揭示了失业污名与新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福柯向我们展示了新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如何在美国这样的地方,成功作为一种“真言化”制度发挥作用,成为我们衡量一切事物或个体价值的主要制度。 当失业者的境遇被置于新自由资本主义的透视镜下时,市场仿佛得出了他们都是无用之人的结论。

换言之,美国新自由资本主义的核心便是优绩制度神话。 在这个由新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中,其组织方式倾向于接受不受监管的市场结果,因为它或隐或明地假定市场是公平的,尤其是认为就业市场的成功是个体价值的体现。 上述假设——成功体现价值——的反面,便是对未能在就业市场中取得成功的人的才能、态度或动机的怀疑。 显然,当我们仅凭他人的就业状况或可观察到的职业成就,就对其个人价值做出评判时,优绩制度神话便发挥了影响。

在本书的每一章中,污名都将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我将对其及其影响进行剖析。在本书第2章中,我们将直接聆听那些审核失业者求职申请的招聘者的声音。这些招聘者在得到匿名保证后,坦诚地分享了雇主对失业者和年长劳动者普遍持有的污名偏见。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将听到优绩制度神话的响亮声音,看到污名化是如何阻碍失业者和年长劳动者找到工作的。即使这些求职者是从MIT或哈佛大学毕业的佼佼者,且拥有数十年的辉煌业绩,也难以跨越因污名而筑起的重重壁垒。

当我向招聘人员询问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际关系网”。本书的第3章将深入探讨失业求职者在尝试采纳这一建议时,究竟会经历什么。长期失业的求职者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重重困境。他们所遭遇的污名和优绩制度神话的影响不仅来自招聘者,还来自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失业求职者与招聘人员的互动往往通过在线平台或正式面试进行,而通过人际关系网的求职则更加直接且个人化。后者往往会给失业求职者带来痛苦的打击,让他们感觉自己如同乞丐或二手车推销员般不受待见。

接下来,本书的第4章将深入剖析长期失业的经历及其附带的污名如何削弱个人的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对我们作为有价值的劳动者的认同,有时甚至是对我们作为合格父母或合法成年人的认同。多重身份的认同危机,以及持续不断的焦虑和步入人生深渊的感觉,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随着情绪危机的加剧,污名陷阱也变得更加难以逃脱,因为招聘人员会将所有负面情绪的表露都视为不合格的警示标志。换句话说,失业者因失业而被打上污名化的标签,又因其对被污名化感到沮丧而进一步被污名化。

本书的第5章剖析了长期失业求职者在更为亲密的关系中所面临的种种境遇。尽管婚姻与友情能够提供关键支持,但其也会受到污名化的侵蚀。于是,亲密关系的纠葛形成了另一个恶性循环:求职者不仅在最需要支持时得不到支持,而且在他们希望亲密关系扮演支撑幸福生活的重要角色时,这些纠葛又会成为他们情绪混乱的另一源头。情绪混乱又进而加剧求职者求职的困难,因为当招聘人员在察觉到他们有一丝不安的气息时,便会对其敬而远之。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改善这一状况呢?本书的第6章探讨了一种以社会学视角为基础的支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优绩制度神话会受到质疑,个人无法逾越的障碍也被公开承认。这一章将阐述从社会学视角提供的支持将如何推动人们认识到造成失业困境的更大的社会力量。这种认知反过来有助于个人对抗污名化的内化。失业求职者需了解失业并非个人之过,尽管这并不能直接让他们找到工作,但减少自责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求职韧性。最后,本书的第7章将探讨失业求职者采取集体行动挑战污名陷阱的前景和障碍;同时,也将反思从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所实施的政策中可汲取的经验教训,并更广泛地讨论失业污名的顽固性及如何挑战它。

本书所描述的失业劳动者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员。在当代美国社会,失业风险如影随形。无论拥有多么卓越的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美国劳动者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裁员已成为生活的常态。 不过,过去并非总是如此。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大型公司的白领尚可期待终生服务于一家公司。彼时,即使是经济衰退期间,白领被裁员也属罕见。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工作保障体系开始土崩瓦解。新时代的摇滚明星式的领导者——通用电气CEO(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通过定期裁员(无论公司赢利与否)成了华尔街的英雄。美国资本主义自此便“一意孤行”,再未回头。 如今,约有3/4的美国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会经历失业, 而在近几十年里,陷入长期失业困境的劳动者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仍有超过100万的美国人深陷长期失业的泥潭。然而,对失业的污名化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视的。污名将失业的挑战个体化,使其成为失业者的个人问题,而非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视角下,长期失业问题在媒体上鲜有报道,在政客们竞选时也很少作为议题被提出。

本书旨在将聚光灯对准长期失业劳动者的遭遇,以及美国资本主义核心中具有污名化功能的优绩制度神话。这束强光或许能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污名陷阱的本质,正是这个陷阱困住了与我们并无二致的人。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我们昔日的同事、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伴侣,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摒弃污名化的偏见,以全新视角审视这一问题,是激发我们集体想象力,以构建更加公平和富有同情心的社会的关键第一步。 r4Whpd1LM7hZF/TAPRuUGC9E9pjSBClvW6TzvA3kCStk6/MbZBNwi/N2FQX2eh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