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劳动力市场两极化是理解美国社会分化和政治分裂的一把钥匙,高学历和有经验的劳动者的失业则提供了另一种经验,展示美国式优绩主义以及中产阶级生活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超越美国经验来看,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技术性失业的长期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的就业冲击,日益破除传统的优绩主义范式,业已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诸种新表现。因此,阅读本书对知己知彼有助益。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污名陷阱》一书很值得一读。它虽然通俗易懂,却深刻地揭示了失业人群由于其失业经历在找工作中的艰难困境。他们的失业经历成为其身上不可磨灭的“烙印”,在求职市场中被标识为一群“劣质”求职者,即使他们有高等学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只要被烙上这一“烙印”,也会受到招聘者的歧视和冷落,以致陷入失业的“死循环”。而且这种“烙印”给求职者带来的伤害,不仅存在于就业市场,还会蔓延到人际交往中,进而导致其自身能力认知和人生前程的迷茫。
李实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年失业的沉重,它包含的现实与心理悲剧深度,以及背后的社会操控,在本书中层层深入,一览无遗。让人感动的是,当“35岁现象”已被我们视作常态,却有人这么认真地关注一群年过半百的失业者,并且亲身下场来帮助他们。非虚构写作由此达到了知行合一。
袁凌 作家
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为何也会深陷长期失业的泥沼?《污名陷阱》聚焦这群看起来最不该失败的求职者,揭示了“失败者”污名如何在结构性不平等中形成,又如何悄然渗入个体的自我认知,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羞耻感。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制度性失业的社会学力作,更是一份对劳动尊严与就业正义的深切呼吁。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孩子们——
阿维列夫、以利亚和塔莉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