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整体而言,稳定币是加密资产、CBDC(央行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综合体。它在技术上依托加密资产采用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具有去中心化交易的属性;在形式上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样,都在推动法定货币的代币化进程;在功能上主要履行与第三方支付类似的功能;在价值上则具备与货币市场基金类似的价值稳定特性(见图2-1)。这些功能的聚集既赋予稳定币独特的市场定位,也打开了稳定币的应用场景。随着各国(地区)监管框架不断明确,预计未来稳定币将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2-1 稳定币的金融属性
稳定币与加密资产的底层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发行的。不同于受中央管理员控制数据存储的传统数据库,分布式账本是一个同步数据库系统,不由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维护,而是由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分别自动构建和记录信息,且账户信息对任何网络成员都可见。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的实现形式之一,通过一系列相互链接的区块来记录交易和信息,并利用密码学和共识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彼此的可信度。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资产基于去中心化账本运行,底层采用的是公链架构,在没有中央机构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共识机制实现去中心化的治理与验证。比如,USDC和USDT等稳定币都是基于去中心化的公链发行的,具有很好的开放性,支持可控匿名,可以直接点对点交易,天然具有跨境属性。
稳定币与加密资产发行管理机制的中心化程度不同。比特币、以太坊等原生加密资产在公链上发行和交易,通常被认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这意味着没有单一的实体或机构控制这些资产的发行、交易和验证过程,所有参与者在网络上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在不依赖中央机构的情况下参与交易,共同维护和验证交易记录。稳定币虽然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运行,可嵌入智能合约,支持DeFi中的借贷、交易等,无须传统金融中介即可自动实现结算,但对占据主流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而言,其创建和销毁都是由发行人中心化完成的。同时,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托管和投资管理也都是中心化的,只有交易是去中心化的。
以USDC为例,它是由Circle中心化发行的,所有已发行、流通的USDC都由等值的法币计价资产完全支持,这些资产存放在隔离的储备账户中,可以按1∶1的比例兑回相应的法币。同时,Circle成立了Circle Reserve Fund来管理USDC的储备资产,由BNY Mellon(纽约银行梅隆公司)担任该基金的主要资产托管方,并将储备资产交给全球最大资管机构BlackRock(贝莱德)管理。
稳定币与加密资产的价值稳定机制与稳定程度不同。比特币、以太坊代币等原生加密资产缺乏链下资产支持,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平常的波动幅度较大。例如,比特币存在2 100万枚的最大供应量限制,具有较强的稀缺性,被视为投资工具;ETH是Ethereum区块链平台的原生货币,更偏向于作为支持智能合约的平台,使开发者能够建立去中心化应用,但其发行量没有上限,价值更多来自其生态系统的应用。正因如此,加密资产主要作为投资产品,而非支付工具。
稳定币与加密资产不同,它的价值波动较小,主要作为支付工具。目前,稳定币包括法定货币抵押的稳定币(如USDT、USDC)、加密资产抵押的稳定币(如DAI)、黄金等大宗商品抵押的稳定币(如PAXG),以及基于算法的混合型稳定币(如FRAX),其中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的市值占比在95%以上,其背后有100%的储备资产支持,价值与法定货币1∶1锚定,平常的价格波动非常小。正因如此,稳定币主要是支付工具,自身并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都是法定货币的代币化。稳定币的发行是指利用法定货币(包括基础货币与银行存款)向发行人购买稳定币,稳定币持有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将稳定币兑回法定货币。在此过程中,稳定币发行人对稳定币提供100%的储备支持,既没有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发,也没有发放贷款,购买和赎回都会带来银行账户资金的相应变化,因此发行人没有创造货币,也不存在分享铸币税的问题。这说明稳定币是将法定货币代币化后转移到区块链上进行交易的,与央行数字货币类似,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提高了法定货币的流通和交易效率,并没有创造新的货币。
2025年6月,BIS(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研究报告《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基于货币的单一性、弹性与完整性三个标准,分析指出稳定币作为货币存在较大缺陷,并非未来货币金融体系的支柱。但如果稳定币只是法定货币的代币化,其定位是基于法币的新型支付工具,并没有创造用于实体经济交易的货币,那么BIS的上述分析判断就是不合理的。此外,BIS的研究报告对稳定币风险和完整性的分析有些滞后,没有考虑2025年以来各国(地区)积极推进的稳定币监管体系建设,及其对稳定币市场稳健运行的积极影响。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的发行主体不同,法偿性效力存在差异。央行数字货币是各个央行推出的法币代币化,是基础货币的数字化版本。例如,各个央行推出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主要用于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与基础法币拥有同样的法偿性、强制性与通用性。而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是市场机构推进的法币代币化,其商业逻辑并非建立在法偿强制或国家(政府)信用之上,而是依赖于市场对发行人资金管理能力、兑付履约能力及合规经营机制的信任。因此,稳定币的接受范围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如果发行人破产,持有人就会面临无法兑回稳定币的可能。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不同,交易支付效率存在差异。当前各个央行测试的央行数字货币,主体技术架构还是集中式的账户体系,只是在局部环节使用了私有链、联盟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央行仍是中心的控制者和结算人。例如我国数字人民币对背后的系统做了分层处理,核心系统采用中心化的传统架构以实现高性能,同时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在确权登记中保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权属信息的一致性。而稳定币的底层技术包括区块链公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公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使稳定币的交易可以在点对点之间直接进行,无须经过传统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清算机构。因此,稳定币在支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即使跨境支付也可以实现“支付即结算”,最长的结算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很多高性能区块链发送稳定币的平均成本不到1美元。
一些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会受到外币稳定币的冲击。在一些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法定货币面临贬值风险的国家,稳定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本币,尤其在那些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美元的国家,美元稳定币被视为一种类似于硬通货的替代工具。2024年9月,Visa(维萨)公司对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土耳其的调研结果显示,稳定币已广泛应用于货币替代、商品和服务支付、跨境支付以及薪资支付等领域。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要警惕美元稳定币对其他国家货币体系带来的美元化冲击。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可与本币稳定币实现共同发展。比如2018年英国开始的Fnality项目探索打造“批发—零售”双层体系的稳定币发行模式,利用DLT构建一个受监管的代币支付网络,为批发支付和跨境结算提供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稳定币与第三方支付的定位都是支付工具,业务模式高度类似。两者都是1∶1与法定货币锚定的,主要履行支付功能。欧盟、美国、新加坡、阿联酋以及中国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体系都聚焦于支付稳定币。在业务经营上,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向支付账户资金支付利息和开展贷款业务,稳定币发行人也不能向持有人支付利息和开展贷款业务。基于此,2025年6月23日,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发布专栏文章《稳定币的稳妥和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稳定币并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工具,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之一,本身并没有升值空间”。
稳定币与第三方支付的储备资产均由第三方托管。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稳定币发行人可对储备资产(备付金)进行管理,从中获取投资收益,不同的是,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投资范围大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管理,2018年之前,国内的要求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备付金可以投向协议存款等。为进一步确保备付金安全和支付业务的连续性,201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撤销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并将备付金统一交存至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获取活期存款的利息收入。
稳定币与第三方支付在支付系统、储备资产投资范围、使用场景等方面存在以下明显差异。一是在支付系统上,第三方支付系统依赖中心化的账户体系,通过将用户的银行账户或预付资金与支付平台进行绑定来实现支付操作,主要定位为支付渠道。稳定币则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其发行与交易依托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并通过与某种法定货币的价值挂钩来保持其价值的稳定性。
二是在储备资产投资上,第三方支付的储备资产只能存放在央行,而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资产投资范围更广。例如,美国《天才法案》明确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投资范围主要是美国的美元资产,包括美元现金、短期美国国债、美联储票据、货币市场基金以及中央银行存款等。
三是在使用场景上,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用途是处理境内的小额日常支付,如在线购物、账单支付和个人转账等。随着跨境支付需求的增长,部分第三方支付系统也开始支持国际支付,但主要局限于旅游消费等领域。稳定币的推出起源于加密资产的投资交易结算,近年来快速向跨境贸易支付、代币化资产交易、金融市场结算等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如PayPal、Stripe、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Emirates NBD(阿联酋国民银行)等,主动探索发行稳定币和开展稳定币支付;Visa、万事达卡与加密货币交易所,如Kraken、OKX、Crypto.com等,合作使用稳定币用于日常消费支付,万事达卡宣布将开发“多代币支付网络”。
稳定币与货币市场基金都通过限定投资范围来维持价值稳定。稳定币的储备资产投向与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投向高度相似,都是高信用、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例如,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向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银行存款证、回购协议、商业票据,以及其他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中国将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限定为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央行票据、同业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其他国家对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投向,也主要限定在国债、国债质押的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等方面。对投资范围的限制,加上相应的资本、流动性和期限要求,保障了货币市场基金与稳定币的价值稳定。
在历史上,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生过的最严重状况是从1美元的面值跌到0.97美元。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的次日,美国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的NAV(净资产价值)跌至0.97美元,但之后很快恢复了稳定。稳定币在前期出现过几次脱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LUNA等算法型稳定币崩盘,这主要是因为算法设计不完善(目前算法型稳定币已不再是主流的稳定币);二是早期的储备资产托管、投资和透明度监管机制缺失,导致出现挪用储备资产、重复抵押投资以及投资高风险资产等行为,比如Tether将USDT的部分储备资产投向了比特币、银行贷款等高风险产品。随着各国(地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稳定币市场向法币抵押型稳定币聚集,稳定币的脱锚风险已大大降低。
稳定币储备资产与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分享机制存在明显差异。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由投资者承担风险和收益,即基金的收益与损失完全由持有人承担,基金管理人仅收取基金管理费。而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发行人向持有人承诺维持稳定币与法定货币在价值上1∶1锚定,但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由稳定币发行人享有,投资损失也由发行人承担。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美国的投资者可以基于货币市场基金签发支票、转账和支付消费账单,国内的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也可以用于消费支付等,但这背后是通过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支票账户、支付机构支付账户关联合作来完成的,并非货币市场基金自己的特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