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经过近10年的曲折发展,到2023年下半年,规模开始持续上升,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之一。要想对稳定币的起源、模式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需要从加密货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投资交易的结算需求出发。以BTC(比特币)为例,比特币交易需要一个媒介发挥价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作用,如果采用法币作为交易媒介,在价格尺度上没问题,但比特币的核心是区块链账本,而法币属于银行系统,两者之间的交易不能直接进行结算,只能通过第三方机构发挥中介作用来完成,这种方式不仅交易效率低下,使数字资产的流动性受限,而且和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基本诉求“去中心化”形成直接冲突。
中本聪在其2008年的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白皮书”)开篇中指出:“一个纯粹的点对点版本的电子现金系统,将允许在线支付直接从一方发送到另一方,而不用通过金融机构。数字签名虽然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若是仍然需要被信任的第三方来防止双重支出的话,那么电子支付的主要优势就被抵消了。”
由此可见,比特币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无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支付系统”,但如果比特币的交易不得不依赖法币或者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参与,那么显然是有悖于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初衷的。
为什么比特币对于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如此排斥呢?比特币又是如何做到“不用第三方机构”就能进行正常交易的呢?
答案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一种分布式系统架构,其核心特征在于消除单点控制,通过节点自治与分布式协作来实现系统运行。通俗地说,去中心化就是一种“拒绝一人包办,强调协作完成”的组织形式。
我们仍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白皮书”发布于2008年,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美联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导致美国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以中本聪为代表的一群技术极客希望通过一场社会实验为人类克服通货膨胀提供方案。克服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控制货币发行总量,为此,中本聪为比特币设定了2 100万枚的固定总量。但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来了:如何确保总量永远不变呢?
如果采用传统方法,那就是为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设立明确的货币发行规则,但普遍的经验告诉我们,依赖央行控制货币总量是不现实的,如果美联储能够胜任,也许次贷危机就不会发生。这就是“中本聪”们对于依赖第三方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最深刻的担忧,他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方案”是这样的:在世界范围内组建一个开放性网络,只要下载并安装特定软件(挖矿软件),就可以成为比特币网络节点(最初使用普通电脑,以后需要配置特定类型芯片的专用设备——矿机),所有节点的电脑里安装的软件都将比特币总量设定为2 100万枚。假如有人想把总量翻一倍变成4 200万枚,他可以在自己的电脑里修改参数,但是不能修改别人电脑里的参数,更不可能把全世界数万个节点安装的挖矿软件都修改成他想要的参数,因为他既不知道全球比特币网络数万个节点的物理位置,也不知道这些节点被谁控制。除非全球所有“矿工”都同意把比特币总量修改为同一个值,否则比特币“总量2 100万枚”这个设定就会成为数万个节点的共识。这就是去中心化机制,也是去中心化的力量所在。
基于去中心化机制,比特币实现了总量固定,但其价格却波动异常,一枚比特币的价格从2017年1月1日的964美元,上涨到2025年1月1日的102 412美元,年上涨幅度最高为952.80%(2018年),最低为-66.37%(2019年)(见图1-1)。异常波动的价格自然无法发挥交易媒介的作用,甚至自己的交易也需要一个“交易媒介”。于是,稳定币应运而生。
图1-1 2017—2025年比特币价格及年同比涨幅
资料来源:www.coinmarketcap.com。
从稳定币来看,既然去中心化是数字资产的底层诉求,法币显然不具备这个功能。那么,一种和数字资产同属一个技术平台[包括区块链在内的DLT(分布式账本技术)],同时又可以在数字资产交易中充当价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产品就诞生了,这就是“稳定币”。
稳定币的“稳定”是相对的,它将现实世界的财富度量标准——法币作为价值标尺,使数字资产投资者对于数字资产价值的度量和现实世界保持同一维度。同时,它又采用和数字资产完全相同的底层技术,使其在数字资产相关的交易、结算等业务流程中提供最大的技术便利。
从技术属性上看,稳定币具有区块链底层赋予数字资产的所有属性,并可按照与所有数字资产完全一样的方式进行交易、转账等操作。但从功能属性上看,稳定币和其他数字资产不一样,比如比特币的功能是数字黄金,比特币总量固定但其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剧烈波动,而稳定币的功能是价格信号和流通手段,稳定币的数量不仅不是固定值,而且其数量的变化还可以反映市场的供需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稳定币并不具有大家想象中的涨跌数倍的可能性,也不具备投资获利的可能性,稳定币的价值在于其工具属性。
综上可以看出,稳定币和其他数字资产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发行机制上,其他数字资产往往基于确定的程序(如固定总量或明确的增发规则)发行,稳定币则基于抵押资产
的价值发行,抵押资产的价值构成了稳定币的价值。
这就引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稳定币虽然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账本而存在,但稳定币需要借助链上和链下各种手段确保抵押资产的真实、透明和安全。假如抵押资产是数字资产,那么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将抵押资产锁定,并通过区块链账本对外充分展示相关信息;如果抵押资产是现实世界的法币(比如美元),或者其他实物商品(比如黄金),那么链下抵押资产的保管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中心化机构来负责。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美元抵押型稳定币需要把抵押的美元资产以现金或者美国国债的形式保管在银行。从市场实践来看,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是目前美国或中国香港等地的监管部门唯一认可的合规的稳定币类型,也是在稳定币市场占据95%以上份额的主要形式。所以说,在针对稳定币的监管,特别是针对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的监管层面,确保抵押资产和链上稳定币资产等值,是确保稳定币持续运营的核心命题。
所以,从本质上看,稳定币就是发行人给用户提供的抵押证明或者欠条,发行人的核心职责是要确保市场流通的所有稳定币能够随时且足额兑成法币。为了证明其具备随时兑回法币的能力,发行人需要定期发布经过独立审计机构审计的资产证明,以表明市场流通的稳定币市值和抵押资产价值相等。
需要指出的是,从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的现实情况来看,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也是相对的,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账本为稳定币在链上转账、交易提供了支撑,但在链下,抵押资产的管理仍然离不开中心化机构。所以说,稳定币是采用一种中心化的方式,在去中心化的链上世界发挥交易媒介作用的特殊的数字资产。
此外,稳定币的核心机制是其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其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稳定币可以分为抵押型稳定币和算法型稳定币。其中,根据抵押资产类型的不同,抵押型稳定币又可以分为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如USDT(Tether公司发行的一种挂钩美元的稳定币)和USDC(Circle公司发行的一种挂钩美元的稳定币)]、商品抵押型稳定币(如抵押黄金生成的PAXG)和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如抵押ETH(以太坊代币)生成的DAI]。算法型稳定币无须抵押资产,而是通过算法调节代币供需,以达到代币价格锚定某种法币的效果。现实中,挂钩美元的稳定币占据市场绝对的主导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USDT和USDC合计市值接近2 200亿美元,占全球稳定币市场总规模的90%左右。
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交易中扮演着核心基础设施的角色,其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度的持续增长,不仅重塑了全球数字资产流动模式,更成为支撑加密资产经济高效运转的底层支柱。
根据CoinGecko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5年第二季度末,稳定币的市值从60亿美元跨越式增长至2 600多亿美元,覆盖USDT、USDC、DAI等主要币种。这一体量使其稳居加密资产类别前三强——仅次于BTC(约1.2万亿美元市值)和ETH(约4 000亿美元市值),甚至超越了曾经市值排名前列的BNB(币安币)、XRP(瑞波币)等老牌加密货币。更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的市值在加密资产市场中的份额在7.5%左右,但在2021年牛市以及2023年DeFi复兴期,其流通规模一度接近加密资产总市值的20%,成为市场资金流向的核心风向标之一。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稳定币在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一方面,其“价格锚定”的特性为投资者提供了“避险港湾”——当比特币单日跌幅超过10%时,资金往往快速流入USDT等稳定币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7×24小时无国界流通”的优势打破了传统金融体系的时空限制,使全球投资者能够通过稳定币快速进出加密资产市场。例如,在2022年LUNA(Terra公链代币)崩盘(后文将详细介绍崩盘的过程)引发的市场恐慌中,仅在72小时内就有超过800亿美元的资金从高风险资产转向USDT,凸显其作为“数字美元替代品”的核心价值。
此外,稳定币的广泛应用还推动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Binance(币安)和Coinbase等加密资产交易所将其作为默认交易对基准,如BTC/USDT和ETH/USDC,使得90%以上的加密资产现货交易通过稳定币计价完成;DeFi协议,如Aave(一种链上抵押借贷协议,其代币是AAVE)和Compound(一种链上抵押借贷协议),将稳定币作为主要抵押品,支撑起近300亿美元的链上借贷规模;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的实时结算特性更是将SWIFT系统的效率提升了数十倍。可以说,稳定币已从早期的“交易媒介”演变为贯穿加密资产经济全链条的基础设施,其市场地位的提升既是行业规模扩张的结果,也是行业朝着更高效、更合规的方向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