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厘清认识:消除六大误区

目前国内对稳定币的认识存在六大误区:一是对稳定币功能属性和交易治理机制的认识不到位,将稳定币等同于一般加密资产;二是对稳定币的价值稳定机制和储备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稳定币的价值并不稳定;三是对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互补性和共存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两者的发展存在冲突;四是对稳定币使用范围的管理与政策调控的影响认识不到位,认为稳定币有损于国内货币主权;五是对稳定币与货币国际化、mBridge(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认为稳定币不利于本币国际化;六是对区块链交易监测技术和AML(反洗钱)制度的演进认识不到位,认为稳定币会加剧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这些误区既涉及稳定币的功能定位、稳定属性,也涉及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关系,更涉及稳定币对货币主权、货币国际化和非法金融活动的影响,导致发展离岸或在岸人民币稳定币时缺乏政策共识。只有厘清这些认识,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稳定币的功能属性和战略价值。

一、稳定币等同于一般加密资产?

在关于稳定币的讨论中,一些观点泛泛地将稳定币等价于加密资产,认为稳定币完全去中心化、价格高度波动、缺乏价值支撑、风险太高。从概念界定来看,加密资产是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或其他类似技术记录的、以数字化形式表示的价值,赋予持有者拥有权、使用权和经济权利。加密资产具有多种类型,稳定币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在功能属性和治理机制上,与比特币、以太币、狗狗币等一般意义上的加密资产存在很大差异。

从功能属性来看,这一误区缺乏对加密资产的结构性认识。加密资产具体包括五种类型: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主要是法币支持的稳定币)、金融产品和RWA代币化、无链外资产支持的代币(如比特币、以太币)以及迷因币(如特朗普币、狗狗币)。其中,稳定币,特别是法币支持的稳定币,既具备法定货币的稳定性和可信性特征,又拥有区块链给加密资产带来的去中心化、全球化、透明、高效率等优势。在历史上,尽管稳定币也出现过币值跌破承诺面值的时刻,并且发生过一些风险事件,但整体上是稳定的,且随着发行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稳定币币值的稳定性也将越来越高。

从交易治理来看,这一误区没有分析稳定币背后的技术差异。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资产的发行交易依赖PoW(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PoS(权益证明共识机制)等共识算法,不仅完全去中心化,价格也完全由市场供需来确定。而USDC、USDT等稳定币大多由发行机构中心化发行(去中心化稳定币占比少,由协议和智能合约管理),价值通过发行人的资产储备(稳定币背后支持资产的信息披露和审计报告等)来证明,发行人保留冻结异常账户、调整智能合约参数的权利,具有半中心化的治理特征。例如,美国《天才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具备技术能力,遵守扣押、冻结、销毁或阻止已发行稳定币转移的合法命令。

正因为稳定币与比特币等狭义加密资产的实质性差异,欧盟、日本、新加坡、阿联酋、中国香港,以及已经推出稳定币立法、正在制定加密资产法案的美国,都将一般性加密资产认定为金融资产(如证券),而将稳定币视为支付工具(支付稳定币),并制定不同的监管法规。

二、稳定币的价值不稳定?

在稳定币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几次价值脱锚的风险事件,比如2017年4月,美元稳定币USDT的价格跌至0.92美元;2022年5月,算法型稳定币UST崩盘;2023年,美元稳定币USDC的价格因硅谷银行的倒闭而骤跌,一度低于0.87美元(当时USDC约400亿美元储备中有33亿美元存放在硅谷银行),其他规模较小的稳定币也时常出现价格跌至承诺价值以下的情况。对此,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并不稳定”。这些观点是对稳定币稳定机制和储备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我们需要客观认识稳定币的不同类型及其稳定表现。根据稳定币背后的价值支撑,稳定币可划分为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商品抵押型稳定币、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和算法型稳定币四大类。从价格稳定性看,缺乏资产支持的算法型稳定币的稳定性最低,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的稳定性次之,而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和商品抵押型稳定币的稳定性最高。目前,发行量、交易量最大的是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市场占比超过95%,绝大部分稳定币背后有法定货币或资产的支持。正因如此,各国(地区)的监管法规(比如美国《天才法案》)都将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纳入监管认可范畴,而将算法型稳定币排除在外。

其次,稳定币发行人在不断改善储备资产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规模最大的稳定币USDT的透明度一直备受争议,随着各国(地区)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其也聘请了首席财务官,并宣布聘请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储备资产进行规范审计,在透明度上迈出了一大步。规模第二大的稳定币USDC在透明度和合规性方面一直是行业典范,其发行机构Circle每个月都会接受独立审计机构的储备资产审查,每周披露储备资产的结构状况等。此外,Circle还倡议构建TCAF(代币资本充足框架),采用动态风险敏感模型,从压力测试储备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入手,同时考虑区块链网络性能和网络安全等技术风险,这些规定超过了《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两家头部稳定币发行平台的透明度、合规性、稳定性机制建设,得到了整个稳定币市场的认可。

此外,国际社会针对稳定币发行人经营管理的监管机制也在加快完善。2022年以来,日本、欧盟、阿联酋、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相继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法案,从牌照准入、经营管理(涉及发行人的业务范围、公司治理、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等)、储备资产投资和客户兑付、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方面,对稳定币发行人做出了明确要求,稳定币发行交易监管框架越来越清晰。美国《天才法案》为稳定币发行人设定了针对性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要求,并要求发行人每月提交经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认证的流动性报告和储备构成报告,且每年都要接受审计。

所以,稳定币的稳定是有一定制度基础作为支撑的。随着各国稳定币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稳定币内在价值的稳定性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存在冲突?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是市场机构推进的法币代币化,发行之后主要用于加密资产的交易结算和实体跨境贸易支付,且交易去中心化;而央行数字货币是各个央行的法币,整体上仍基于集中式数据库架构发行管理。对此,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与各个央行对支付体系的集中化管理存在冲突,会抑制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对二者互补性和共存性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存在明显互补性。各个央行推出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主要是生活缴费、餐饮、交通、购物、政务服务等领域。当前,一些国家也推出了金融机构间结算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未来稳定币主要用于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跨境结算、离岸市场流通、加密资产交易、DeFi生态等,交易去中心化且“支付即结算”(PvP,交易支付的同步交收),在跨境支付成本和效率上,较当前的银行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具有明显优势。现有的银行跨境汇款通常需要5个工作日,跨境汇款平均成本率为6.62%(世界银行提供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跨境汇款的平均成本数据),但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基本上是实时结算的,很多高性能区块链发送稳定币的平均成本不到1美元。更重要的是,各国中央银行的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来维持物价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并不是实现央行法币(主要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数量最大化。

其次,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与央行数字货币的管理模式也可共存。在技术架构上,当前我国数字人民币对背后的系统做了分层处理,核心系统采用中心化的传统架构以实现高性能,同时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在确权登记中保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权属信息的一致性,即探索中心化管理与去中心化账本的协同。在业务运行上,2022年10月,我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与BIS创新中心合作推出了Aurum项目,它是一个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混合运行的数字货币体系,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代币——中介CBDC(央行的直接负债)和由CBDC支持的稳定币(发行机构的负债),积极探索去中心化交易的稳定币与集中化管理的央行数字货币共同运行的模式。

此外,当前主要国家的政策已转向支持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共同发展。一方面,根据2024年BIS的调查统计,各国(地区)对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趣明显提升,探索试验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00个左右;另一方面,欧盟、阿联酋、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已发布稳定币、加密资产的监管法规。2025年世界主要国家支持稳定币、加密资产合规创新发展的立法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土耳其、阿根廷、尼日利亚等宣布了制订稳定币、加密资产法案的计划。由此可以看出,各国(地区)的政策主线已经转向支持稳定币、加密资产与央行数字货币融合发展。

四、稳定币有损国内货币主权?

稳定币交易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全球化属性,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会导致国内主权货币替代,弱化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这一观点是对稳定币使用管理、货币政策调控的认识不到位。不论从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政策实践来看,其背后的担忧并不存在,或可通过制度设计消除。

关于货币主权替代,可通过限制稳定币境内使用和加强稳定币储备资产管理来解决。对于一些国家,特别是小国而言,其他国家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在本国境内大规模使用,确实会对本币流通产生挤出效应。但在发行稳定币的过程中,为限制美元稳定币等外币稳定币对境内本币支付的冲击,欧盟和阿联酋等地的监管法案做了针对性安排,如限制或者禁止外币稳定币在本国或本地区交易支付中使用。同时,对于稳定币的储备资产管理,各国(地区)的共性监管要求是,本币稳定币发行人需要将储备资产托管在本国或本地区的金融机构中,投资于本币计价的资产。例如,美国《天才法案》明确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投资范围主要是美国的美元资产,包括美元现金、短期美国国债、美联储票据、货币市场基金以及中央银行存款等。这既避免了货币替代风险,也降低了货币主权替代风险。

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受到的冲击,可通过渐进式发展稳定币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解决。在发行方面,为缓解短时间内稳定币快速发展给已有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简称《MiCA法案》)要求,ART(单个资产参考代币)、EMT(电子货币代币)的日交易量不得超过500万欧元,且ART、EMT的市场价值超过5亿欧元时,发行人需要向监管机构报告并满足额外要求。在使用方面,可以采取“先离岸、后在岸、最后境内”的推进路径(如阿联酋),先限定“适格人群”,之后逐步放开“使用人群”;先限定金融交易支付等局部使用场景,之后不断放开全部使用场景。此外,从欧洲美元、石油美元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元全球化后仍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法币抵押型稳定币背后的储备资产仍然是本币计价且在本国交易,受本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五、稳定币不利于本币国际化?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如CIPS )发展,同时推进CIPS与mBridge 项目融合,以此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渠道。当前,CIPS的参与机构已覆盖185个国家和地区。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和交易不利于CIPS发展,进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这种观点似是而非,是对稳定币推动货币国际化作用的认识不够准确。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将人民币稳定币作为新引擎。近年来,在推广CIPS与扩大本币互换协议,提升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贸易中的使用等措施的支持下,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上升至第四位(2024年12月占比为3.75%),但市场份额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人民币在非中国企业参与的国际支付中使用较少。稳定币具有天然的全球化属性,截至2025年7月,过去12个月内稳定币的交易规模至少达到7.7万亿美元,交易数量至少达到17万亿笔,2024年的交易规模超过Visa和万事达卡支付规模的总和,已逐渐成为跨境交易支付的主流方式。积极推进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贸易和国际结算中的使用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它与通过CIPS拓展应用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不冲突。

另一方面,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有助于降低mBridge面临的不确定性。尽管数字人民币可以通过mBridge进行跨境支付、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2024年6月已经进入MVP(最小化可行产品)阶段,但在BIS退出mBridge并转而支持美、欧央行主导的Agora项目的情况下,mBridge的发展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人民币稳定币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中的占比,有助于弥补数字人民币在离岸场景渗透不足、对冲mBridge项目推广时面临的不确定性。

六、稳定币会加剧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稳定币是基于区块链发行和交易的,具有去中心化、全球化、匿名性、交易不可撤销等特点,其链桥技术加强了不同区块链的互联互通,可能会使洗钱者更容易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资金来源。对此,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会加大洗钱、资本外逃等非法金融活动风险。这种认识有些过时,没有跟上加密资产领域反洗钱技术和反洗钱监管制度的发展。

区块链技术同样可用于监测稳定币的资金交易流向。自加密资产推出以来,一直有机构和专家在研究设计加密资产的表达模式,并在其表达模式中记录加密资产转移交易的过程。早在2019年,BIS的研究指出,对于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稳定币和加密资产交易来说,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将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于金融监管,对稳定币与加密资产实施“嵌入式监管”。一些国家也在探索推进区块链重点节点监管和治理社区监管。此外,当前一些区块链技术企业已经开发出多节点数据加密处理技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利用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对资金的具体流向、变化进行实时统计、分析,追踪资金从来源到目的地的过程,揭示了资金的流动以及中间的连接。这些技术完全可以用于对稳定币交易中洗钱等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例如,2024年8月,TRON、USDT和区块链交易监测平台TRM Labs共同成立了T3金融犯罪防范联盟(T3 Financial Crime Unit,简称T3 FCU),在2024年与各国(地区)执法部门合作冻结了超过1.3亿美元的加密资产非法活动收益。

同时,全球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制度也在快速完善。针对稳定币、加密资产交易中潜在的洗钱风险,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更新了《打击洗钱、恐怖融资与扩散融资的国际标准:FATF建议》(简称《FATF建议》),明确将加密资产(包含稳定币)活动与VASP(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纳入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国际标准,将对加密资产一次性交易进行客户尽职调查的起点设定为1 000欧元/美元,并要求将Travel Rule(旅行规则)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加密资产产品和服务。同时,欧盟、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也都针对加密资产交易服务提出了针对性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监管方案。比如欧盟的《资金转移条例》要求加密资产服务账户之间任何数量的加密资产转移都需要遵循旅行规则;美国《天才法案》对稳定币交易提出了具体的反洗钱合规要求,并要求发行人具备扣押、冻结、阻止稳定币非法交易的技术能力。 z0anxzd/JOiGYcRVSMkubL05SKcauN0SFU/JTN/F0DdJyLYCoIC0bYHBCEe/LOh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