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交配欲下降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昆虫?无人知晓,在过去10年里,仅仅在瑞典和挪威就发现了1 600种新型昆虫物种;每一次热带地区的物种调查都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也有许多物种在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经灭绝了。

有一半的昆虫是夜间活动的,也就是说,它们每天至少需要连续几个小时在黑暗中觅食和寻找配偶。夜晚有限的光是这些昆虫天然的庇护,夜空中星星和月亮的微光是它们的导航系统和激素系统的核心。因此,当黑暗与光明交替的自然节律被打破后,夜行性昆虫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

大多数夜行性昆虫依靠星光和月光,即所谓偏振光的导航。一只在黑暗中飞行的夜蛾通常以夜空中最强的光即月光作为参照物,它的飞行路径始终与月亮保持恒定的角度,这样它就不会迷路。然而,当它瞄准的是一盏路灯或是夜空中其他的人造光源时,它的飞行角度改换为以路灯为参照物。鉴于路灯与夜蛾的距离要比月亮与夜蛾的距离近得多,夜蛾的螺旋状飞行轨迹会越来越接近路灯。

一旦昆虫被这样的催眠式光源吸引,它们就会停下来。许多昆虫会在黎明到来前就死去,有时仅仅因力气被耗尽而死亡。当路灯终于熄灭时,通常也是太阳回归的时候,那些幸存的昆虫几乎只是在原地打转,夜晚赋予它们的天职,从采花蜜、传花粉,到寻找伴侣、繁衍后代,统统未能完成。

另一种在黑夜中导航的有效方法是使用偏振光,这一方法不仅被昆虫广泛使用,我们的先人似乎也掌握了同样的技巧。例如,在冰岛神话中就有维京人借助水晶石(一种太阳石)在海上航行。这块石头能捕捉到太阳光在天空中形成的隐形图案,即使在没有太阳的阴天,维京人也能通过水晶石确定太阳的方向。我们还没有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太阳石真实存在,但从理论上讲,这是可行的。

光波的传播方向是全方位的,只要没有遇到障碍物,光波都会均匀地向所有方向散射。但是,当光子撞击到空气中的分子和粒子,或者当光穿越水面时,一些传播方向就会被过滤掉,这就形成了光波的偏振和振荡,光波的传播方向就不再均匀。这种情况其实一直都有,所以天空中存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光波振荡模式。伴随夜幕的降临,光波振荡的强度也随之改变,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振荡模式是最简单的,就好像太阳拖着光线在走向地球边缘的路途中,将身后的轨迹留给夜晚。这些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痕迹,对于地球上的昆虫来说就是指南针和时钟。我们早已熟悉蜜蜂的行为受益于偏振光,近年来的发现揭示出大量的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甚至鸟类都在使用光作为罗盘。即使在太阳落山后,比太阳光弱40万倍的月亮光也能担负此任。

最擅长利用天空中几乎难以辨认的光模式的昆虫是蜣螂,俗称屎壳郎、粪甲虫。屎壳郎的种类很多,单在瑞典就有大约60余种。这类甲虫将收集的粪便制成球,然后有效地在非洲大草原上弹射粪球。屎壳郎能借助后腿用力,把比自身重量大几倍的粪球射向自己的巢穴。然而,这样一个盛满食物的粪球也让其他屎壳郎垂涎三尺,因此,屎壳郎在推粪球回家时就要找到最近、最快的路径。借助夜晚月亮的偏振光,屎壳郎穿行于夜幕中,哪怕是新月那几乎看不见的微弱光线,也可以引导它们前行。屎壳郎对光线的细微差别异常敏感,所以当它们处在散逸着街道灯光的大都市周边时,就需要满月的月光引路。为了安全起见,当屎壳郎在夜晚的开阔地带时,它们还会借助星星来判定方向。当屎壳郎爬上粪球时,它们开始面对苍茫夜空跳一段舞蹈,就像拍摄天体照片那样,瞬间记录夜空图案。沙漠地区的巨型蟹蛛也有类似的行为,它们用8只复眼静静地观察夜空后,生成一张标识地平线与星星位置的天相图,这张图会在它们行于荒漠时为它们指引方向。

当屎壳郎堆好粪球,记牢夜空的天象图并认准方向后,它就会沿着直线把粪球滚回家。在古代埃及,人们相信屎壳郎在粪球里产卵,因此将其视为代表生育的神圣象征。也因为屎壳郎的生命历程与太阳轨迹一致,埃及人信奉的太阳神“拉”在早上的形象就画着一只屎壳郎的头。

当光遇到水面时,光波发生变化并形成明显的偏振光纹,蜉蝣、龙虱和其他喜欢水的昆虫可以利用这种光纹来寻找水体。但人造光会在如沥青、混凝土、玻璃和汽车涂料等类似水的虚假反射面上发出相同的反射光纹,而且房屋、购物中心和工业厂房中的人造光会放大这种效果。我曾在汽车引擎盖上发现过龙虱,也见过蜉蝣在停车场产卵。这些昆虫短暂的一生能给予后代最多的就是一个安全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它们选择在水中产卵。然而,当被引诱到人类活动的工业区或停车场时,它们无疑就落入了最有效的一夜之间灭绝种群的陷阱。

人造光除了扰乱昆虫天然的导航系统,最糟糕的是,它还会导致昆虫完全失去活动能力,抑制昆虫分泌用来交流和寻找同类的“信息素”(pheromone)。夜幕低垂,本该是昆虫开启激素系统信号的时刻,灯光却熄灭了昆虫的交配欲望,夜晚引诱配偶的气味痕迹也随之消失。

受此影响的一个物种是卷心菜蛾,这是一种大型斑蛾,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卷心菜蛾成虫在5月和6月间破蛹而出,没过几分钟就开始寻找配偶。雌蛾会首先行动,将触角指向前方,拍打翅膀并散发气味,这时大约是晚上10点钟。雄蛾闻到气味后也做出同样的举动,校准触角,快速摆动几下翅膀,开始寻找散发气味的雌蛾。当它们相遇时,雄蛾会用触角触碰雌蛾的身体,以确定自己找对了地方。然后,雄蛾继续快速拍打翅膀,交配开始。它们在一起过夜,雌蛾用一只翅膀缠住雄蛾的身体,然后产下受精卵。

卷心菜蛾的整个交配仪式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换到实验室环境中,我们已经发现雄蛾在人造光附近会减少释放气味分子,而且气味分子的结构也与在全黑环境中不同,因此交配永远不会开始。雌蛾徒劳地等待黑暗的到来,雄蛾徒劳地等待正确的气味。那些有幸孵化出的幼虫渐渐化蛹,但也存在着过早破蛹的可能。黑暗主宰着这一切,长夜对于维持蛹期的休养生息非常重要,而光线则会导致毛虫过早变成飞蛾,它们甚至可能在没有食物的秋冬季节孵化。总之,在昆虫的成长过程中,光线,或者说是黑暗的缺失会欺骗处在各个成长阶段的昆虫。 DKMXSuP3YWsGp6AgDDZGdfbkDrKlR+U9yXfDjOTlK8XK18ElUuoUfAmhXRARr9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