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被照亮的星球

蝙蝠、夜莺、屎壳郎……这些都是属于黄昏和夜晚的动物,而人类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光照的昼行性动物。因此,光是我们的安全保障,难怪我们越来越喜好照亮自己的生存环境。150年来,电能和灯泡胜利地席卷世界,二极管灯泡的革命性进步更加速了照亮地球的步伐,公园、街道、工业区、停车场被各种各样的灯光照亮,人们通常以保障安全作为增强照明的理由。从我家到学校停车场不到几百米的路上,至少安装了50多盏路灯,几乎每10平方米的街面就被一盏灯照亮,那些夜里出来飙摩托车的青少年可能是最大的获益者。举目环视,类似的情景比比皆是:明晃晃亮着灯的空旷办公室,杳无人迹的停车场,高速公路旁外立面被照得通亮的仓库。人工照明延长了白昼的时间,但同时也驱逐了夜晚的居民。

看一下卫星拍摄的地球夜景就会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照亮的星球上。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心从老远看去都像一团发光体,灯火通明的道路将城市连接成一张闪亮的网,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更是耀眼。卫星图用最直接的语言展示了我们居住的星球城市化的进程,这也许就是地球正式进入人类世的最明显标志。人类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1933—2021)提出。历史上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命名一个新的地质时代的先例有不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1864年,美国政治家、外交官和语言学家乔治·帕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1801—1882)出版了《人与自然,或被人类行为改变的自然地理》(Man and Nature; or,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ded by Human Action)一书,也让他出乎意料地被后人称作早期环境运动的创始人。在之后的20多年里,人们用各种方式试图总结出人类行为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并以之命名地质时代,但直到近些年来,人类世的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

夜间卫星图非常清晰地展示出现代人的活动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性,不可否认,技术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从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上照亮了人类,但同样清楚的是随之而来的资源耗尽、过度消费和生态衰退的后果。我们所说的光污染,即过度的人造光对自然生态发展前提的改变,是迄今为止依旧被低估但后果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例子。今天,人工照明已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1/10,其中仅有很小一部分光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而大部分光都是被用来照亮街道、外墙和溢向天空的。欧洲和美国的研究表明,方向不当和不必要的强光,已制造出相当于大约2 000万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17年起,全球光污染以每年2%的幅度增长。

我们如此热衷于照亮我们星球的原因之一,无疑是人类对黑暗的恐惧,恐黑是深植于人类生理基因和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与我们对许多其他恐惧的反应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反应。人体机制并非不能适应黑暗,但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适应了日光的眼睛在转入黑暗后,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在黑暗中辨识颜色,要辨识方向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这种努力建立起来的对黑暗的敏感度,可能在一瞬间就被摧毁。只要看一眼路灯或手机,或被路过的车灯照到,视紫红质这种光敏视色素就会如纸牌屋一样瞬间坍塌,眼睛被迫重新开始适应黑暗。

在今天的城市里,要建立真正的夜视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多的光源有效地阻碍了视紫红质的形成。在香港、新加坡市这些被称为世界上最亮的城市,或许也是光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已经几乎没有一个能唤起自然夜视力的街角了。如果你住在香港,你入睡的夜空要比未受影响的夜空亮1 200倍;许多新加坡人可能从来都没有体验过何为自然的夜视力。如今,无论你身在何处,这已经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的日常体验。

失去夜晚的体验或许只是被边缘化的怀旧情感,但更多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人类世的我们深受人造光的负面影响。光会扰乱我们的生物钟,导致失眠、抑郁和肥胖。也有研究表明,过多的夜间光甚至与一些癌症病变有间接关联。这些都是本书会谈论的问题。 JM1QiibubsWA96rWCHCmDDVMU8k3dOnZVGyx4GoyURXUzySavSKejzGGrCcm6r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