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不合时宜的歌声

蟋蟀和蝈蝈持续高亢的鸣叫,是人类最熟悉的夜空下的声音之一,尤其在北半球纬度偏南地区的夏夜里。有人喜欢蟋蟀的叫声,甚至把录制的原声当作催眠曲,也有人根本受不了。2017年,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20多名外交官同时感到严重的头痛和眩晕,许多人表示他们听到了一种刺耳的噪声,有人还猜测使馆遭受了某种声波武器的恐袭。最终破案的结果是,这刺耳的声音来自蟋蟀。蟋蟀用叫声宣示领地所有权,雌性用叫声吸引雄性,最重要的是,当夜晚来临,雄性的鸣叫是为雌性送上的小夜曲。

蟋蟀之歌与昼夜交替关系密切,因此,光线强度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蟋蟀鸣叫的时机,导致蟋蟀无法准时赴约,从而失去交配的时机。如果光线过强,蟋蟀幼虫(若虫)也会推迟生长期。因此,对于昆虫来说,昼夜变化是大自然给它们的提示,蟋蟀可以根据光照强弱的变化调整发育和成长的速度。

蟋蟀的歌声不仅会吸引来异性,捕食者也会循声而至。因此,如果蟋蟀被错误的光线诱导而唱错了歌,那许多还没来得及交配的蟋蟀就有可能成为捕食者的盘中餐。黎明到来时还在围着灯柱转圈的蟋蟀,很容易成为鸟类、老鼠、蜥蜴、蟾蜍和蜘蛛等食肉和杂食动物的猎物,就像送到嘴边的美食。当然,蟋蟀最大的天敌还是蝙蝠。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一个关注飞蛾和蝙蝠博弈关系的研究小组,用一台能够像蝙蝠一样发出高频音的小型超声波发声器,来观察飞蛾对声音的反应。每按一下远程控制器,一只被选中的飞蛾就被迫俯冲到地面,来个急转弯,或在黑暗中绕圈;再按一下,飞蛾的翅膀停止扇动;再按一下,飞蛾改变飞行方向以迷惑捕猎者。当蝙蝠嘶叫着来捕捉飞蛾时,飞蛾能即刻探测到蝙蝠的到来并做出防御,因为飞蛾能听到蝙蝠发出的音量最高可达130分贝的高频声音,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能成功地避开夜晚的狙击手。

然而,当把这个实验搬到路灯下测试时,灯光仿佛具有欺骗飞蛾自然听觉系统的能力,飞蛾失聪了。由此可见,飞蛾对危险的判断取决于光线变化,白天的主要威胁来自鸟类,而蝙蝠是夜间的重要天敌。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1998年的科学期刊《动物行为学》上,这篇一直无人问津的论文随着人们对光污染的研究被重新认识和重视,过去一年(2019年)里,该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相当于它被发表后10年内的总和。

夜行性昆虫的眼睛对绿光、蓝光和紫外线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当在户外遇到这样的光源时,它们也会被吸引。近些年来,橙色路灯基本取代了老式的白色路灯(汞灯),因为白灯会发出紫光吸引昆虫。过去在路灯下每隔50米就会看到灯柱下聚集的昆虫云,现在这种情景已经不多见了。但另一方面,路灯数量增多,类型和波长各异,对昆虫的吸引力也各不相同。现在,最新式的路灯发出的灯光也不再是橙黄色了,而是一种更接近自然天光的浅黄色,让我们好像又回忆起老式白灯的诱人光芒。一盏标准的路灯能将远处20米甚至50米开外的昆虫吸引过来,加上路灯分布密集,昆虫要想不被光源吸引而穿越马路都很困难。可以说,就昆虫而言,我们的街道、人行道上处处充满着障碍物。昆虫大量会集到光亮处,而黑暗处的昆虫剧减,这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向都市转移,对于整个昆虫的未来来说,这就是一种慢性灭绝。

即使我们努力将路灯改进为对昆虫更友好的黄灯甚至红灯,或者设计出波长恒定的灯,以减少人造光对昆虫飞行定向的干扰,但一个难以改变的现状是,人类无法停止向空中散射光线。一盏没有灯罩的灯向大气辐射的光和能量,要远多于照亮人行道的光和能量。这么多外溢的光形成一种光晕,即所谓的“天光”。在阴天的夜晚,当光线反射回地面时,天光会将我们的城市笼罩在黄色的穹顶之下,在没有月亮的夜空中,成为昆虫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洒满月光的大地,提醒昆虫要留在地面上,不然月下飞行很容易被天敌捕食。通常情况下,这本是自然规律,月亮依照它的运行规律,阴晴圆缺会影响和触发其他动物的生物钟,是自然界中可依赖的参照物。有时,哪怕只是一片乌云遮住月亮,昆虫也会伴随着月阴在黑暗中起飞。然而,当夜空被人造光照亮,在昆虫眼中,它们就像是永远地处在满月和比满月更明亮的光线中。在这样的夜空下,即使彩云追月也无济于事,相反,云彩会把光线再度反射给地面。 nmA3hA7ZGYqFUsk/mK99INui2WpjaoR3KpDzTlljq0tVd+jFCiXjje+8akuCfz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