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晨昏性动物

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的一幅名画描绘了一个趴在桌子上熟睡的男人,他身后隐约可见成群的猫、猫头鹰和蝙蝠,它们都是黑暗和梦境的化身,也是黑夜中令人喜爱、迷人和令人恐惧的动物。画家将黑夜展现为一个属于他者的陌生世界,正如画中的题字:理智入睡,催生魔鬼。

蝙蝠使用眼睛辨识远距离的方向,就像我在蝙蝠大会上的论文中讲到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蝙蝠视力的传说,但蝙蝠并不是瞎子。因此,当我听说生活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干燥林的克米拉生态圈保护区内的蝙蝠开始在白天出来活动的时候,我的兴趣来了。终于,在历时3个月、行程超过4 000公里的拉丁美洲长途旅行后,我和朋友一起来到了克米拉生物圈保护区。

在克米拉生物圈保护区里,蝙蝠把它们的家安在了考察站餐厅楼梯下的空间。这家餐厅的特色菜是油炸仙人掌,上面放很多墨西哥辣酱。我从餐厅的楼梯下开始对蝙蝠进行24小时监控。每天傍晚,当太阳消失在丛林背后,坠入太平洋的那一刻,蝙蝠就像接受了指令一样准时地飞出去。大约两小时后,它们会飞回来,在同一个屋顶下安顿下来。与此同时,考察站里追踪美洲豹踪迹的研究人员也返回了大本营。此刻,天色完全黑下来,只有考察站的学生宿舍门口的紧急出口指示牌发着微弱的绿光。偶尔一只犰狳在附近的灌木丛中沙沙作响,蝉鸣营造出一种奇异的背景音效。除此之外,四周一片静寂。

蝙蝠在日出之前会再出去转几圈,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倒挂在天花板下,似乎在交谈或是争吵,有的还会四处移动着换地方;大多数时间里,它们都在整理自己的羽毛和翅膀,有时也会叫上几声,打个盹儿,随即醒来又开始互相挑逗。就这样,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楼梯下的蝙蝠一直都有活动:夜里出来捕食,白天似乎并不都在睡觉,只在下午的几个小时里集体进入睡眠状态。

蝙蝠在白天出乎意料的活跃表明,将动物界分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和晨昏性动物的分类方法着实有些简单了,尽管不乏实用性。昼行性动物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而夜行性动物则要等到光线开始变暗时才出来活动。人类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我们不适应在黑暗中进行复杂高级的活动,因为我们的感官太有限了,而且大脑需要足够睡眠才能处理周遭世界给我们的印象。因此夜幕降临后,我们开始犯困,行动也迟缓下来。坐办公室的人把电脑里的报表等文件存储,关上电脑,有的根本不关电脑就下班了,此刻大脑也进入了下班模式。下班的拥堵车流缓缓驶出城外,道路两旁的建筑作业车也都沉寂下来,天空残留着晚霞的余晖,路灯渐渐亮起来,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夜晚来临了。很快就是晚饭时间了,吃饱喝足的人们有的在沙发上消食,也有的到户外散步,还有一小部分人出门去上夜班。总之,人类在夜晚的活动都会有节奏地缓慢下来。

大多数猿猴类也和人类一样喜爱日间活动,除此之外,人类是地球上近6 000种哺乳动物中颇为奇葩的一类,因为,除人类之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喜欢在黎明和黄昏甚至夜晚活动。这个根深蒂固的取向在地球上各大洲还连在一起、今天的欧洲大陆上还覆盖着热带雨林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恐龙时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利用黑暗掩护自己的活动,因而进化出发达的夜视力。它们身上的毛发帮助它们探路,耳朵对最轻微的声响保持警惕,嗅觉适应了夜晚的气味。在黑暗掩护下进行活动的动物可以避开天敌,捕食夜间的昆虫。

许多哺乳动物最初的体型都较小,它们生活在树上或灌木丛中,以落叶做掩护,以种子、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只有在太阳落山后,它们才敢冒险出来觅食,这些哺乳动物祖先的遗传基因仍然延续在从食肉动物到鲸鱼和蝙蝠身上。当地球上的恐龙最终灭绝后,该是哺乳动物登场的时候了。它们的体型开始变大,敢于白天出入在恐龙消失后大自然空荡的神殿中。但哺乳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晨昏性动物,比如家犬的嗅觉在傍晚会更灵敏。在我跟踪蝙蝠的夜间考察中,我看见过穿越公路的麋鹿,在田野里狩猎的狐狸,森林边闪闪发光的貂的眼睛。白天是哺乳动物最不活跃的时期,尽管有松鼠、一些有蹄类动物和大多数食肉动物也在日间活动,但动物仍然保留着一部分典型的夜间感知。

家猫看似胆小、懒惰,但生活在户外的流浪猫仍然充满野性。2013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猫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the Cat),导演在英国一个社区选了50只流浪猫,给每只猫都安装了GPS定位芯片和微型摄像头,记录它们的一举一动。研究发现,所有的猫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地,而且活动范围比我们对猫的想象要小。几只猫可以共享一个领地,分时巡逻,有负责晚班的,有负责白班的。有些猫咪是明显的晨昏性动物,有些则整个白天都很活跃。野猫抢夺家猫食物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被发现,家猫与野猫的大战就不可避免。类似的研究,瑞典人乌洛夫·里伯格(Olof Liberg)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做过。他用无线电发射器跟踪生活在乡下的猫,发现野猫的活动范围可以是家猫的3倍,捕获的猎物是家猫的4倍。野猫在黄昏和黎明的暗影掩护下,依仗超强的夜视力展开对猎物的攻击。

大自然的暮色中充满生机,借助夜视摄影机,我们终于看到了许多动物在黑夜掩盖下的活跃状态。例如,白天捕食的猎豹在满月的夜晚,依旧会利用平原上的月光反射袭击猎物。

白天活跃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大象,有时会在傍晚暑气消退后,在母象带领下寻觅水源,但近年来,非洲象群为避开偷猎者,开始更多地活跃在黄昏和夜晚。研究表明,年长的大象很清楚自然保护区的界线,知道哪里安全,哪里有遭受人类迫害的危险。它们会带领象群在黑暗的掩护下,迁徙于自然保护区之间。

在炎热的沙漠地带,夜晚更是所有生物的避难所,就连仙人掌也只在黑暗中开花,等待蝙蝠来授粉。

我对墨西哥生态研究所楼梯下的蝙蝠的研究,最终并未取得科学成果。不过,就在我观察蝙蝠的时候,远处的博茨瓦纳正在启动一项关于横斑獴(缟獴)的研究计划。横斑獴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猫科食肉动物,与猫鼬属同科,迪士尼电影《狮子王》中的丁满就是一只横斑獴。獴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但人们在对它们深入观察研究后发现,獴的夜生活也相当活跃。有的獴会在夜晚搬家,有的和入侵者战斗,还有的去别人的领地挖洞,原来,夜空下的横斑獴才真是忙碌呢!

生命已经适应了昼夜的明暗变化,研究更多动物能帮助我们了解昼夜变化对生态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被照得越来越亮的世界,昼夜的分界日渐模糊,许多生命活动的模式也因此改变。至于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有待研究。 MV1uiOIE25qvfSqHoNyz3t4NRvljRePkllMQTxmMFWrpy4HqpgRJdiJfSJM4Xv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