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眼睛

人类的眼睛由一个圆形胶状的玻璃体组成,玻璃体的一端悬挂在肌肉纤维上,晶状体可以折射光线,捕捉周围环境的光子反射。在角膜保护层下的是虹膜,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虹膜控制着通向世界的窗口——瞳孔。瞳孔的大小随光线变化:在夜晚,瞳孔会放大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光线;在白天,瞳孔会缩到最小。虹膜不仅控制着视网膜和视神经接收光线的光量,还能向外发出颜色信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眼睛颜色的变化、视线的移动和眼神的交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是神与人之间、天与地之间的信使。同样,人眼的虹膜帮助我们解读周围的世界,传达我们对外界的反应。

当光线到达眼睛的玻璃体后部时,光线会被视网膜捕捉,经过短暂停留转换成电子信号。视神经将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脑进行解读。光线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图像,以记忆的形式被我们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将眼之所见再现于梦境当中,描述于言语之间。眼睛帮我们捕捉到了周围的世界。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能感知到颜色,蓝色、红色或绿色以及它们的组合包含了我们能感知到的所有色彩。视锥细胞越多,图像就越清晰。人类的眼睛有3种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帮助我们看到彩虹中的所有颜色,但并不能看到所有的光线。鸟类和人类一样,也是受视觉控制的动物,但鸟类的眼睛能看到更多波长的光线,因此也更依赖视觉。鸟类有4种视锥细胞,除了有和人类一样的对蓝光、红光和绿光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外,还有对紫外线敏感的视锥细胞。此外,鸟类视网膜上的油滴如同智能手机相机的滤镜一样,能更好地感知色彩的细微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鸟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不仅与我们不同,或许还要比我们高上一筹。不过视感最强大的还要数螳螂虾,它们有多达16个不同的羽片来感知光波。口足目动物对颜色的感知力是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

人类的眼睛基本上是为适应白天设计的,随着夜幕降临,通过瞳孔的光子的进攻逐渐减弱,我们的视网膜发生变化,依赖光线辨识颜色的视锥细胞也失去了捕捉不同波长光线的能力。因此,夜晚世界的细节变得模糊,颜色也会变淡。如果你有耐心,可以试着深入黑夜感受一下自己的夜视力,你会发现,当你在黑夜中停留的时间足够长,你的夜视力会得到改善。黑暗中,视杆细胞(视网膜外部的视觉细胞)就会来接替视锥细胞的工作。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但与视锥细胞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对颜色或波长的感知力。因此,随着视杆细胞被激活,我们能够辨识黑夜中的细节,但看到的却是一个没有颜色的灰蒙蒙的世界。

与人类不同,许多动物更适应夜晚而非白天的光线,包括大多数哺乳动物,其视觉是为了适应黄昏生活而进化的。许多哺乳动物只有两种不同的视杆细胞,但都有促进视杆细胞捕捉光线的适应性。例如视网膜外一层额外的明毯,这层薄膜能够让暮光在视网膜上两次穿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线。猫眼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就是因为猫咪的眼睛拥有这样的明毯。

在蝙蝠的大族谱中,狐蝠是特立独行的一支。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人们可以在日落时分看到这些体型庞大、样子庄重的狐蝠在黄昏中飞行。狐蝠以水果或花蜜为食,与它们体型较小、利用回声定位的亲戚不同,它们是通过卓越的夜视力来辨识方向的。狐蝠的眼睛有独特的适应性,其视网膜后方的眼底上有许多凸起的脉络膜,脉络膜内的血管被动而持续地为视网膜提供营养和氧气,尽管视网膜本身并不需要这些粗大血管来遮挡视杆细胞。

在蝙蝠利用回声在黑暗中导航定位之谜揭开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它们依靠的是其超自然的夜视力。因此,民间有许多关于蝙蝠,尤其是蝙蝠的血液让人拥有超凡夜视力的传说。比如一则源自1874年瑞典南方地区的民间传说就有这样的记载:“用蝙蝠血擦拭人眼,可让夜间视力达到与白天相当的水准。”

被转移到人类身上的蝙蝠特征还不止于夜视力,比如,人们相信蝙蝠具有疗愈眼疾的功能,以及开阔视野、增进人类哲思的能力。有人还真的亲力亲为,躬行实践,中世纪的神学家和博物学家、后来被封为教会圣师的大阿尔伯特,即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Albertus Magnus,1206—1280)就是其中一位。大阿尔伯特精通古希腊哲学,是最早解释亚里士多德文本的西方人之一。他对蝙蝠的神奇力量深信不疑,为了获得最佳的夜视力以便通宵阅读和写作,他坚持每晚在脸上涂抹蝙蝠血。或许,他那本包含了龙和独角兽的相关段落的中世纪名著《论动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 rGWisksAl/j66RiyOOPJ43H859NNZAnUeIpP3/OcyhvSJSfIEtYq1P98fUZc5S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