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集体死亡

关于世界昆虫数量锐减的令人担忧的趋势,除了前面提到的德国的调查,还有许多其他迹象。所有像我一样在20世纪就学会开车的人一定记得,开车到达目的地后,都会看到汽车风挡玻璃和车灯上多如牛毛的昆虫尸体。之前有统计说,每年可能有多达上千亿只昆虫死在黑夜中开着大灯急驶的汽车前。如今开车的人明显注意到,粘在车上的昆虫尸体已经没有那么多了。通过这个所谓的“风挡玻璃现象”,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道路附近的昆虫数量确实在减少。目前这个观察还需长期研究的证实,但无论在瑞典、英国、欧洲大陆,还是美洲和热带地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搜集这类数据的通常是一些业余昆虫学家、蝴蝶采集者和在野外露营的田野生物学家。比如一个叫安德斯·帕普·默勒(Anders Pape Møller)的丹麦人,坚持记录过去20年里在同一条道路上开车时,汽车风挡玻璃上聚集的昆虫数量的变化。他证实了不仅昆虫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以昆虫为食的鸟类数量也在减少。默勒的观察记录证明,“风挡玻璃现象”确实存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然而,人类更感兴趣的研究却是关于如何灭虫的,例如利用光阱消灭害虫的方法有许多翔实的记录。进行昆虫测量工作的德国机构并非政府组织,而是一个叫“克雷菲尔德昆虫学协会”的民间组织,该协会成立于1905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昆虫保护工作。协会的总部坐落在位于北莱茵河区域的克雷菲尔德市中心一栋旧学校的校舍里,50名会员和近百万只昆虫的标本都挤在这里,所有昆虫都被鉴定和命名,另外还有上千万个贴了标签的昆虫标本瓶子四处堆放着,如同一座混乱的博物馆,好在这些昆虫标本现已被作为文化历史藏品保护起来了。协会的成员并非昆虫学家,例如,这里最著名的成员之一齐格弗里德·西莫莱克(Siegfried Cymorek,1927—1987)连小学都没毕业,不过他在苏黎世被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该协会目前已经发表了2 000多篇关于昆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的论文,许多研究项目得到了广泛支持。他们在2013年对昆虫大面积死亡发出的预警震动了科学界,引发世界范围内对昆虫研究的热潮。

地球上的物种已经经历过5次大灭绝,最近一次发生在6 500万年前,当时恐龙与地球上3/4的动物一起消失了。如今,地球上约40%的昆虫物种濒临灭绝。2019年,一项由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学者对全球搜集的昆虫数据进行汇编的报告显示,我们已经进入了地球的第6次大灭绝,而造成这次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在调查研究的所有昆虫类群中,夜行性飞蛾的处境最为危急,有超过2/3的夜行性昆虫已呈负增长趋势,而另外1/3直接濒临灭绝,昆虫物种的数量正在以每年近3%的速度减少,如此继续下去,100年后地球上的昆虫将消失殆尽,而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也会面临严重危机。

几年前,一张从中国四川的果园流出的照片在网上疯传。照片上的果农正趴在果树上,用刷子为树上的花朵手工刷花粉。一名手快的果农一天大约可以为10棵树人工授粉,而通常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蜜蜂可以完成百倍的工作量。难道未来的招聘广告中会出现“授粉技师”的岗位?不可否认,自然界中昆虫数量的减少终将影响人类。

最初,克雷菲尔德昆虫学协会的研究并没有把昆虫数目减少与光污染联系起来,虽然他们的总部位于莱茵河流域的鲁尔工业区,毗邻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荷兰,这是因为他们主要观测的是昼行性昆虫类群。但很快,德国人开始发现花朵授粉量下降,与此同时,几位荷兰学者发表在《变化中的全球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指出,夜蛾数量的下降远超其他昆虫,尤其以都市环境为重灾区。很显然,光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一环。

很快,美国和加拿大的生物学家联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同行开展了合作研究,并对光的影响力达成共识。昼夜的明暗变化本是生态系统中最牢固不变的因素,但人造光改变了这一切。研究小组搜集了大量关于昆虫和光的知识,试图全面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发表的数百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带来一个颇为确切的答案,即人造光对昆虫有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

人造光可以改变昆虫的繁殖期,加速卵的孵化,影响昆虫从幼虫到蛹再到成虫的蜕变。光会改变昆虫捕食和授粉的条件,直接影响昆虫的食物摄取、飞行路径和迁徙习惯,换句话说,光会影响昆虫生活的方方面面。2019年11月,我发表了一篇名为《光污染是昆虫减少的驱动力》(“Light Pollution Is a Driver of Insect Declines”)的论文,由此开启了撰写本书的前奏。在随后的写作中,我几乎每天都能读到关于光污染的新文章,这与几年前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时的情况大相径庭。

其实只需回到20年前,光污染都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可能只有研究天文学的科学家会用到。那时很少有研究光污染的论文发表,偶尔有几篇也是针对光对鸟类和海龟影响的研究,就连蝙蝠研究人员都不会谈及光对蝙蝠的影响。今天,我们对光污染的研究才刚开始,对光和黑暗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态系统仍然知之甚少。就以夜间活跃的蜘蛛为例,只要用光刺激它,蜘蛛就会活跃起来,从不倒时差或是犯困。蜘蛛的整个世界就是被光控制的,所以全球为数不多的研究生命节律(光与暗)的生物学家都爱把蜘蛛作为首选。

整个自然界无不受控于自然光的微小差异,生态系统在不同的时间被唤醒,并根据不同的光照和波长进行编程。一只动物入睡,伴随着另一只动物的苏醒和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光以极其微妙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天中确切的时间。让我们来看一下长着长长的腿、在水面上奔跑自如的昆虫水黾:每到傍晚,当日光降到一个临界值以下的时候,水黾就会像接到命令一样,集体转移到岸上,躲进植被中,有效地避开它们的天敌水蝙蝠。然而,人造光掩盖了自然环境中色彩的光泽和变化,进而可能会扰乱昆虫在自然界活动的秩序。

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关于它们的影响,目前的研究才刚起步,还有很多有待发现,但这确实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光关系到我们的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福祉,让我们更接近重获黑夜的解决方案。最近常有政府机构向我咨询如何协调社会对光的需求和大自然对黑夜的需求的矛盾。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选择,但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随着我们对这一问题认知度的提高,相信我们会取得进展的。 MV1uiOIE25qvfSqHoNyz3t4NRvljRePkllMQTxmMFWrpy4HqpgRJdiJfSJM4Xv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