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讲节制生育的时候,一对夫妻往往生好几个孩子,在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因而兄弟之间如何相处,自然也成为《家训》的一个内容。加之当时的门阀士族喜欢维持大家庭,兄弟成家后仍多住在一起,要相处得好就更不容易。这里所说的,在今天看来还多少有些道理,某些地方仍可资借鉴。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
,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
,前襟后裾
,食则同案
,衣则传服
,学则连业
,游则共方
,虽有悖乱之人
,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
,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
,则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
,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
,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
二亲既殁
,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爱先人之遗体
,惜己身之分气
,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
,地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
,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
,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
,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
;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
,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
;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
,亦不若各归四海
,感霜露而相思
,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
,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
,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
,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
?是反照而不明也
!
……
有了人而后有夫妇,有了夫妇而后有父子,有了父子而后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这三种关系。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于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提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裾,吃饭同案,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纵使有荒谬胡来的,也不可能不相爱。等到进入壮年,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纵使是诚笃厚道的,也不可能不打折扣。至于娣姒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就好比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合不拢了。这种情况只有十分友悌,不被旁人所动摇的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剩下兄弟相对,应该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恋念谁呢?兄弟之间,和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互相埋怨,而关系亲也容易消除隔阂。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缝就填补,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如果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就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吧!
兄弟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侄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会踏他的脸踩他的心,还有谁来救他啊?世人中有的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敬的,这怎么能多而不能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统率几万大军并得其死力却对弟弟不恩爱的,又怎么能疏而不能亲啊!
娣姒之间,纠纷最多。即使骨肉成为娣姒,也不如离得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何况本像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却处在多纠纷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办的是大家的公事,却都要顾自己的私利,担子虽重却少讲道义。如果能使自己讲恕道原谅对方,把对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样爱抚,那这类灾祸就不会发生了。
人的侍奉兄长,不应等同于侍奉父亲,那为什么埋怨兄长爱弟弟不如爱儿子呢?这就是没有把这两件事对照起来看明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