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里的大问题是如何教育子女,这在封建社会已是如此。而且当时要维护好门阀士族的家声世业,更急于教育出能光宗耀祖的好儿子。这里所说的在今天当然不都适用,但像文中所说的“无教而有爱”,结果“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仍值得引起今天为父母者警觉。最后一段指斥某士大夫教儿子学鲜卑语、弹琵琶去“伏事公卿”的下贱做法,说明颜之推还讲点骨气,在当时已算难能可贵。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
,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书之玉版
,藏诸金匮
。生子咳
[1]
。师保固明孝仁礼义
,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
,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
,恣其所欲
,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至有识知
,谓法当尔。骄慢已习
,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
,忿怒日隆而增怨
,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
,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诚不得已也!
……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
,狎则怠慢生焉
。
……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上智的人不用教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也不起作用,只有中庸的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出去住到别的房子里,眼睛不能邪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依照礼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匮里。到婴儿出生还在孩提时,做师保的本就要讲说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当在婴儿认识人、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诲,叫做就得做,不叫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少用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祥,子女自然敬畏小心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不讲教只有爱的,常常不是这样,吃什么,干什么,听凭孩子开口,该训诫反而夸奖,该呵斥反而欢笑,等孩子有了知识,还认为道理本来如此。到骄傲怠慢已成习惯才去制止,那就纵使敲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至成长,终于养成坏品德。孔子说:“年纪小时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也就成为自然。”是很对的。俗话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子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如此。
一般人不能教子女的,也并非要把子女推进罪恶的泥坑,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呵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敲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怎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啊?还该想一想那认真督促训诫的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
父子之间要讲严,而不可以狎;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简了就慈孝都做不好,狎了怠慢就会产生。
……
人的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均平,从古到今,有这种毛病的可多得很。其实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愚蠢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虽是想对他好,反而会给他招祸。
……
齐朝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懂写点书疏,教他讲鲜卑话、弹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公卿,没有不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的教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1]
咳
(hái tí):也写作“孩提”,指在襁褓中的婴儿,孩指婴儿刚会笑,提指可以提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