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永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多了,今年适逢先生百年诞辰,我们特编辑《黄永年文集》以寄纪念之情。
黄先生终其一生从事学术,从早年就读大学时撰写多种考订文字,直至人生最后岁月沉疴缠身仍强支病体整理其师《吕思勉文史四讲》(身后方付梓行世),其间虽数历坎坷,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竟日手不释卷,伏案笔耕,堪称视学术为生命的楷模。黄先生禀赋超常,兴趣广泛,其学及于文史诸多领域,并多有不同凡响的创获;加之记忆强健,文献稔熟,是故常能成竹在胸,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生平所著数百万言,是一位真正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家。
《黄永年文集》旨在搜裒先生历年所撰文史学术论著汇为一编。黄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六十年,硕果累累,其文散见于多年来的各种报刊,一些论文尤其是早年所撰,如今已难得一见。尽管先生生前,曾有经美国汪荣祖教授代为选编的《唐代史事考释》,复有手订之数种选集,辞世后又有门生、家人编选的几种论文集,然由于种种原因,如格于篇幅,所收有限;各集时有重复,亦有不同;且经先生手订之本,由于时间有先后,着眼点有别,文字复时有歧异。而若干早年出版之著作更久绝于市肆,一册难求。故这次编辑《文集》,期于尽量向学界和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一套全面认识和了解黄先生学术思想见解的成果汇集。
文集共编为十四册。一至九册为各类著作,包括中国古代史研究、古文献学,以及普及性读物,可以基本上较为完整地反映出黄先生的治学领域及一生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十至十四册文史论集所收大多为各类学术论文,分为国史探赜、文献钩沉、文史论考、文史杂论(序跋书评、师友追忆、治学丛谈)等,各部分之标题为编者拟加。考虑到各册字数的平衡,把篇幅较小,且内容性质相近的著作,两种或几种并为一册。同时,为便于读者阅读,给几种著作配了插图。
需要说明,《文集》所收均为黄先生单独完成独立署名之作,并非先生之所有文字,未予收入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凡与他人合著,即便大行于世并颇具影响者,此次编选亦只能忍痛舍置。
二是非专门的学术著作概不收入。黄先生生性忠介耿直,具有老一辈学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与讨论商议国家大事,每每发表真知灼见;学术之余,先生也偶尔以诗托怀,赋有格律诗若干成集,格调高古,言清志远;先生又长于治印,诸作2004年中华书局以《黄永年印存》之名刊行,广获识者好评。诸如此类,虽然亦有价值,因与文集编辑宗旨相违离,故皆不选。
三是师友门生往来书信。虽目前编者存有部分,但因此次编辑时间匆迫,未能较为全面地征集搜讨,只得暂告阙如,以留待他日。
四是若干早期撰写文字未能检到,遗憾未得收入;凡未公开发表者则此次亦不予收录。
由于若干文章发表后经修订文字复收录于他处,或标题亦有改变;又黄先生生前曾亲自选编过数种论文集,其中所收篇什时有重复异同。此番选录,主要取其内容完整,或后来有重要修改者。
已出黄先生多种论著,或为繁体或为简体,先生生前多次表示,因制订简化字方案时对于若干前代形义不同之繁体异体归于同一简体,有时难于知晓和恢复本字,极易产生困惑,因此对于文史学科,他主张仍以繁体为宜。此次编辑《文集》遵从黄先生的意愿,统一体例,学术类著作论文概使用繁体字。本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所撰的今译著作,系面向大中学生等普通读者的普及类读物,原书即要求使用简化字,是以仍保持原貌,此为特例。
《文集》编辑出版,得到中华书局原总经理徐俊、原总编辑顾青、副总编辑俞国林的大力支持。中华书局作为国内一流的文史著作和古籍整理专业出版社,出版诸书以选题精审、校订严密、学术和出版品质俱佳而享有盛名,黄先生生时即对书局赞誉有加,《文集》能够经由中华书局刊行,亦足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编务工作主要由黄先生现仍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的诸位门生和再传弟子承担。王其祎研究员为《文集》题签,苏小华博士编写了附录《黄永年先生论著年表》,为全书增色不少。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大力资助《文集》出版。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