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庆父之乱的背景:鲁庄公的复仇与隐忍

前662年,已经在位32年的鲁国 君主鲁庄公得了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准备要对悬而未决的君位继承问题作出最终安排。为了真正理解鲁庄公为什么要作出那样的安排,以及鲁庄公去世后鲁国为什么会发生内乱,我们需要仔细回顾一下他的一生。

前694年,鲁桓公 (鲁庄公生父) 和夫人文姜 (齐女,鲁庄公生母) 一起去齐国 访问。先秦时期乃至于整个中国古代都没有国君携夫人一同出访的制度,因此笔者推测,此次鲁桓公与文姜前去的公开理由是不同的:鲁桓公是与齐襄公会面商议政事,而文姜应该是回母国省亲。即便这样,国君与夫人同行仍然十分怪异,因此引起了鲁国卿大夫群体内部的猜疑和议论,议论的焦点就是文姜在出嫁前曾与其亲哥哥齐襄公有乱伦奸情的传闻。

鲁桓公夫妇到达齐国都城之后,文姜与亲哥哥兼旧情人齐襄公再次通奸,鲁桓公得知后大骂文姜,文姜向齐襄公哭诉。当时齐襄公正在与鲁桓公为争夺中原小霸地位而明争暗斗,于是齐襄公很可能决定将消灭政敌和为妹妹兼情人出气合二为一,直接杀害鲁桓公。在随后的一天,大力士公子彭生驾车来到国宾馆接鲁桓公,他在“帮助”鲁桓公上车时将其拉杀 (语出《史记》,即勒杀之意) ,这样做表面看不出伤口,但是里面脊柱已经断了。

图1 河南辉县琉璃阁遗址出土车辅复原图,《弓檠与弓 考辨》,2019年

齐襄公之所以要这样杀害鲁桓公,就是要把整件事情伪装成一次“不幸事故”,甚至连公子彭生是否造成了鲁桓公的死亡都无法确认。后来,鲁国要求齐国采取实际行动消除鲁桓公之死在齐国造成的恶劣影响,齐人于是将“有过失杀人嫌疑”的公子彭生处死赔罪了事,而实力不足以讨伐齐国的鲁国也接受了这个处理结果。

从鲁国人的角度来看,鲁桓公之死的定性有两个层面:在公开层面,鲁桓公是在上车时意外身亡,有嫌疑的齐方人员已被处死,事情已经了结;在私下层面,包括太子同 (后为鲁庄公) 在内的不少鲁国贵族认为鲁桓公实际上是被齐襄公谋杀的,也就是说,齐襄公是太子同的杀父仇人。

鲁桓公去世后的第2年,也就是前693年,13岁的太子同正式即位,就是鲁庄公。离奇的是,他的生母文姜在回到鲁国之后并没有躲在后宫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未亡人”,而是开始活跃在朝堂上,成了一个具有摄政君性质的实权派人物:她与齐襄公像两国君主那样多次公开会面,谋议如何改善关系、加强合作,而且每次文姜与齐襄公会面后,齐、鲁一定会开展联合行动以落实会晤达成的共识。比如说,前690年春两人会面之后,鲁庄公在同年冬就前往齐国与杀父仇人齐襄公一同狩猎;前689年夏两人会面后,鲁庄公在同年冬就参与了齐国主导的多国联军讨伐卫国 的行动。总而言之,在前686年冬十二月齐襄公被杀之前,齐鲁关系的表象是“两国亲善,齐唱鲁随”。

然而,背负着杀父之仇的少年鲁庄公一方面不得不参与文姜安排的齐鲁联合行动,另一方面也没有停止过抗争的努力。比如说,前691年冬,鲁庄公就曾经挣脱文姜的控制,率领军队来到郑国滑邑,想要联合郑人谋划救援马上要被齐襄公灭掉的纪国 。然而当时郑人正寄希望于齐襄公来平定自己国内的动乱,鲁庄公最终无功而返。又比如,前686年春正月,鲁庄公再一次挣脱文姜的控制,率领军队在鲁国郎地等待陈国、蔡国的军队,想要甩开齐、鲁联合讨伐郕国的原定计划,转而与陈国、蔡国一同讨伐郕国 。然而陈人、蔡人最终没有出现,鲁庄公又只能按照原计划与齐人一同讨伐郕国。

在齐襄公去世、文姜失势之前,鲁国卿大夫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派,一边是尊奉文姜的“亲齐派”,一边是尊奉鲁庄公的“仇齐派”,其中“亲齐派”得到齐襄公的支持,在势力方面处于上峰。比如,前692年冬十二月文姜与齐襄公会面之后,次年春正月,鲁卿公子溺就率领鲁军会同齐军共同讨伐卫国,这位公子溺很有可能就是“亲齐派”卿大夫之一,他奉文姜之命去执行这次由齐国主导的联合军事行动。

鲁庄公有三个同母亲弟弟,就是排行“仲” (老二) 的公子庆父 ,排行“叔” (老二和老幺之间) 的公子牙 ,以及排行“季” (老幺) 的公子友 。如果不算鲁庄公,只算他三个没有当上国君的弟弟的排行,那么公子庆父排行“孟” (老大) 。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分别是鲁国卿族孟氏 (仲氏) 、叔孙氏、季氏的始祖,而这个统称“三桓” (鲁桓公三个儿子后代形成的卿族) 的卿族集团日后将长期把持鲁国朝政,也正是本书接下来叙事的主角。笔者认为,“仇齐派”卿大夫中,最重要的一位可能就是公子庆父。这个猜测的证据有二:

证据一:前692年夏,公子庆父率领军队攻打一个叫作于余丘 的小国。于余丘位于鲁国东南,远离位于北部的齐国,是当时鲁国开疆拓土的热点地区。这一年正是文姜开始强推“齐鲁亲善”的第一年,她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指使自己手下的卿大夫率领军队攻打于余丘,因为这是在表明鲁国仍想开疆拓土、增强实力,这与文姜希望推动鲁国“做小霸齐国的好跟班”的路线是相冲突的。

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是:鲁庄公希望继续推进他父亲鲁桓公未竟的小霸事业,因此指派支持自己的“仇齐派”卿大夫公子庆父率军攻打于余丘,一方面避免与当时十分强势骄横的齐国正面冲突,另一方面试图继续开疆拓土、增强实力。

证据二:前686年夏,鲁庄公在陈人、蔡人失约不来之后,被迫按照文姜和齐襄公商定的原计划,率军与齐军一同攻打郕国。然而,郕国在支撑不下去之后,只向齐军投降,不向鲁军投降,也就是完全把鲁国当作齐国的仆从国。当时公子庆父非常愤怒,向鲁庄公请求起兵攻打齐军。鲁庄公意味深长地说:“不行。是我缺乏德行,齐国军队有什么罪?被郕国蔑视的罪过是由我而来的。《夏书》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自然降服。’姑且致力于修治德行来等待时机吧!”秋天,鲁国军队低调回国。冬十二月,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公子庆父是“仇齐派”卿大夫的重要成员,一直以来就与兄长鲁庄公一样仇恨齐襄公,渴望继承父亲鲁桓公遗志继续与齐国竞争,因此在被郕国公开歧视之后抑制不住愤怒,要求和鲁庄公一起与齐人拼命。而鲁庄公很可能已经得到了齐国内部将有内乱的秘密消息,因此气定神闲地拒绝了公子庆父,声称自己将“致力于修治德行”,实际上是在为齐襄公死后一举成为新的小霸之君而预先塑造个人的德义形象。

在推测公子庆父是受到鲁庄公信任和重用的“仇齐派”卿大夫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推测,三桓的其他两位始祖——公子牙和公子友也都是“仇齐派”卿大夫。促使笔者作出这个推测的依据有两点:

第一,他们和鲁庄公一样,都是鲁桓公的儿子,共同背负着齐国杀父之仇,以及生母文姜干政之耻。

第二,鲁庄公在临终前为君位继承做安排时,召来询问意见的是公子牙和公子友,而没有《左传》里提到过的其他长辈群公子,例如公子偃、公子结等。

总而言之,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三人作为“仇齐派”卿大夫的中坚力量,得到鲁庄公的信任和重用,他们三人所统领的家族在鲁庄公长达32年的在位期间也因此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这就为后来“三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齐襄公被杀之后,鲁庄公完全暴露出他试图翻盘击败齐国、成为中原新小霸的真实志向:他一方面亲自率军讨伐齐国,试图将鲁女所生的齐公子纠立为齐国新君,另一方面派出公子纠师傅管仲截杀从莒国 归国夺位的齐公子小白。不幸的是,公子小白装死骗过管仲和鲁庄公,先行回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鲁庄公不愿承认失败,在“病急乱投医”的心态驱使下重用一位叫曹刿的民间军事奇才,依靠诈谋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然后鲁庄公就和曹刿一起,将鲁国拖入一场同时攻打齐国和宋国的争霸战争 。然而,鲁国实力远不如齐国,曹刿的谋略也远不及管仲,鲁庄公在对齐战争中三战三败,最终在前681年被迫与齐桓公结盟讲和,确认放弃争霸、尊奉齐桓公为霸主,这就是在本章最后一节要详细讲述的“柯 之盟”。

鲁庄公放弃与齐桓公争霸之后,一度沉寂的母亲文姜重出江湖,在前679年夏前往齐国会见齐桓公,应该是商议齐鲁联姻以加强友好的相关事宜。前673年文姜去世后,鲁庄公好像变了一个人,从“仇齐”一下子翻转成为“媚齐”:他在前672年亲自前往齐国送定亲彩礼,前671年夏前往齐国观摩土地神祭祀大典和阅兵仪式,同年冬及前670年春又超规格装修婚后要祭拜的鲁桓公庙。在这样一番极尽殷勤的准备工作后,前670年夏,庄公前往齐国亲迎新妇姜氏。

鲁庄公带着新妇姜氏到达鲁国都城郊外后,鲁庄公先入都城,过了几天才把姜氏接进都城。鲁庄公先进去的目的是什么呢?这还要从他迎娶姜氏之前干的一桩风流事说起。当时鲁庄公登上一座新建好的高台往下望,正好看见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鲁庄公马上跑下高台尾随孟任,孟任逃回家中关上门。鲁庄公在门外哀求孟任开门,承诺说如果孟任愿意嫁给他,他就立孟任为夫人。孟任一听能做国君夫人就动了心,于是答应了鲁庄公。为了怕鲁庄公反悔,孟任还割破自己的手臂,与鲁庄公歃血盟誓。孟任于是住进了公宫,成为一位实际享受夫人待遇的嬖妾,后来为鲁庄公生下了庶长子公子般 。所以,鲁庄公这回娶了正牌嫡夫人回国,肯定要先进公宫做好孟任的思想工作,确保她不会闹事之后,才敢把姜氏接进来。

图2 汉画像石中的高台

鲁庄公娶来的这位齐女夫人,被后来的鲁人称为“哀姜”。这个名称提示我们,她到鲁国后的生活实际上是很不幸的。鲁庄公虽然在迎娶哀姜时非常殷勤,但婚后在夫妻生活方面对哀姜却十分冷淡,两人因此没有孩子。哀姜的陪嫁妹妹叔姜倒是比她姐姐争气,和鲁庄公生下了一个叫作公子启方 的庶子。然而,由于庶子公子启方的顺位继承权排在庶长子公子般之后,所以,如果目前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鲁庄公去世,而鲁庄公最后又根据周代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来确定太子人选的话,那么公子般无疑将成为太子,进而成为下一任鲁国君主。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猜到,鲁庄公在立太子问题上到底是怎么想的。鲁庄公隆重迎娶哀姜、叔姜,是为了表示对霸主齐桓公的恭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鲁国在齐联盟体系里的利益。然而,鲁庄公其实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鲁桓公被母亲齐女文姜间接害死的深仇大恨,也从来没有忘记鲁桓公去世之后鲁国朝政长期被文姜把持的奇耻大辱,他想尽力避免下一任鲁国君主的母亲又是齐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又不激怒齐国,鲁庄公做了这样四件事:

第一,赶在迎娶齐女之前,与鲁大夫之女孟任生下庶长子公子般。

第二,刻意超规格隆重迎娶哀姜,表明自己特别重视哀姜。

第三,不与嫡妻哀姜进行有效的夫妻生活,以确保她不会生下嫡子。

第四,与陪嫁叔姜进行有效的夫妻生活,生下庶次子公子启方。

这样一来,等到鲁庄公去世时,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继承君位的就应该是庶长子公子般,而公子般与齐国没有任何瓜葛。与此同时,齐人既不能指责鲁庄公不重视哀姜,因为鲁庄公可是超规格隆重迎娶哀姜;也不能嘲笑鲁庄公身体有问题,因为鲁庄公和叔姜生下了公子启方,明明是哀姜身体有问题。因此,齐人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来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鲁庄公刻意追求孟任的行为本身就非常可疑。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娶嫡夫人这件事绝对不是一件私事而是国事,一般来说,国君会选择与本国有结盟关系的友邦君主之女,或者本国希望巴结讨好的大国君主之女。在这样的背景下,鲁庄公死皮赖脸地追求一个国内大夫的女儿,而且直接许诺给她夫人待遇,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一见钟情”可以解释的范畴。最合理的解释是,鲁庄公即位后,受到文姜逼迫娶齐女以恢复齐鲁联姻关系,他追求孟任并且许诺夫人待遇的行动,并不是被孟任美貌迷倒后的一时冲动,而是他反抗文姜系列行动的一部分。

不过,哀姜可是齐国公室女子,绝不是逆来顺受的角色。她在丈夫鲁庄公这里得不到关爱,也无法生下嫡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为了报复丈夫,就和丈夫的大弟弟公子庆父勾搭成奸,并且想要帮助公子庆父成为下一任国君。公子庆父之所以会走上谋求自立为君的道路,除了哀姜的怂恿之外,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第一,“兄终弟及”是鲁国君位继承的特殊传统。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从西周建国到庄公时的鲁君世系,会发现公子牙说的“一继一及”并非空穴来风:

伯禽—考公:父死子继

考公—炀公:兄终弟及

炀公—幽公:父死子继

幽公—魏公:兄终弟及 (弟弑兄而立)

魏公—厉公:父死子继

厉公—献公:兄终弟及

献公—真公:父死子继

真公—武公:兄终弟及

武公—懿公:父死子继

懿公—— (伯御) —孝公:兄终弟及

孝公—惠公:父死子继

惠公—隐公:父死子继

隐公—桓公:兄终弟及 (弟弑兄而立)

桓公—庄公:父死子继

有学者认为,“一继一及”是西周时期鲁国的特殊君位传承制度,是商周之际“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制度斗争的孑遗,并源于鲁国始封君周公旦的政治作为 。也有学者认为,自西周初年周礼奠定之后,鲁国君位继承制度的正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或者至少是“父死子继”制,而“兄终弟及”大多源于非正常事件 (比如弟弟杀了哥哥而自立为君等) ;正因为如此,所以公子友宣称要以死捍卫鲁庄公之子即位。不可否认的是,“一继一及”是西周至春秋早期鲁国君位传承的“既成事实”,而按照这个政治传统来推论的话,既然从鲁桓公到鲁庄公是“父死子继”,那么从鲁庄公到他的嗣君就应该是“兄终弟及”。如果兄终弟及的话,那么大弟弟公子庆父自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下面我们会看到,在《公羊传》版本中,公子牙就是把“一继一及”传统作为支持公子庆父继位为君的理由。

图3 禽簋,西周盛食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铭文记载成王征讨奄侯之前,周公旦训导其子大祝伯禽,伯禽以脤器致祭,成王赏赐大祝伯禽金百寽,禽用作宝彝以资纪念,兼告慰祖先。

第二,公子庆父的年龄和才干都比较合适。

如前所述,鲁庄公在位期间,公子庆父在《左传》中出现两次,一次是率军讨伐于余丘 (鲁庄公二年) ,一次是陪同鲁庄公率军讨伐郕国 (鲁庄公八年) ;弟弟公子牙一次都没有出现过;弟弟公子友出现两次,都是出使陈国,一次是为公事 (鲁庄公二十五年) ,一次是为私事 (鲁庄公二十七年) 。很明显,公子庆父年龄最大,在鲁庄公执政早期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而且又有比外交出使更高难度的统兵之才,是鲁庄公三个弟弟中最有国君之才的一位。我们会看到,在《左传》版本中,公子牙就是把“庆父有才干”作为支持公子庆父继位为君的理由。

在鲁庄公的后宫里,为了改变命运而勾搭实权派卿大夫的女子不止哀姜一个。据《左传》记载,公子友将要出生时,鲁桓公命掌卜大夫楚丘的父亲来占卜这孩子的前途命运,占卜结果显示,这孩子是个男孩,他的名字应该叫“友”,将成为鲁君的股肱之臣,而且他的后代形成的家族叫作“季氏”,这个家族将与鲁国同在,季氏灭亡,鲁国也将随之衰落。等到公子友出生以后,手上的掌纹果然像“友”字,于是“友”就成了他的名。鲁庄公有一个贱妾叫成风,生有一个叫公子申 的庶子。成风听说了公子友出生前的这段预言,于是主动勾搭公子友并“事奉”他,并且把公子申嘱托给他照顾。

对此,笔者有两点分析:第一,卜楚丘的这段占卜预言大概率不是春秋早期的真事,而应该是战国时期占筮行业江河日下之时由占筮专家倒编出来以证明自身价值的“软文”;第二,成风“事奉”公子友应该真有其事,而她选择公子友的原因是他的地位和才干。不过,成风当时所想的可能只是确保公子申长大后能顺利成为卿大夫,因为在公子申前面至少有公子般、公子遂 (即东门襄仲) 两人,公子申成为国君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鲁庄公虽然一方面通过前面分析的三步操作来确保庶长子公子般继位,但另一方面又迟迟不公开确立公子般为太子,这大概是因为他害怕如果过早确立,会暴露自己试图抵制齐国“通过联姻来继续干涉鲁国内政”的图谋,从而遭到齐桓公的怪罪甚至干涉。他打算到临终前再顺理成章地立公子般,让齐桓公没有干涉的机会。

然而,由于太子/嗣君人选长期悬而不绝,这就使得卿大夫群体中逐渐形成了两股主张不同君位继承方案的政治势力:

一、“父死子继派”,主张立鲁庄公诸子中顺位继承权排第一的庶长子公子般为太子/新君。这股势力可考的成员是鲁庄公三弟公子友,此外在卿大夫群体中也有一批支持者。

二、“兄终弟及派”,主张立鲁庄公诸弟中年龄最大、才干出众的公子庆父为新君。这股势力可考的成员除了公子庆父本人以外,还有鲁庄公、二弟公子牙和内宫中的公子庆父情人哀姜,卿大夫群体中也有一批支持者。

两派之中,“父死子继派”秉持的是周代正礼,支持的候选人也是鲁庄公想要立为嗣君的公子般,在卿大夫群体中是主流。 9Zck8soCRYYKxM23SBNqmUwJyiNfnohU0ttyEPG19BsoAjLL7VdsUn9K5qXGJR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