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上节所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围绕君位发生内乱,先前俯首帖耳的宋、曹、卫、邾等国组成联军,在“模范诸侯”宋襄公的率领下攻入齐国,都城地区成为“四公子派”及“太子昭派”与外国干涉军搏杀的战场,中间还有鲁国、赤狄前来搅局,齐国自前679年鄄
之会始霸以来一直维持的霸主形象轰然倒塌。
比内乱影响更加深远的是,齐孝公上位后,无力将四公子和依附他们的卿大夫赶尽杀绝,除公子雍出逃之外,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三族继续留在齐国发展壮大,而且都对君位虎视眈眈。齐国内部人心涣散,无力重振霸业,于是中原霸主宝座空了出来,引诱着有称霸志向的诸侯国君展开新一轮的争夺。
在鲁国和其他中原主要诸侯国的视野里,齐国退场后的争霸大擂台上有两位主要选手,一位是商王后裔宋襄公,他深信天命抛弃新王
(周王)
眷顾旧王
(商王)
,实力不济但信心爆棚
;一位是楚武王后裔楚成王,他深信天命抛弃北王
(周王)
眷顾南王
(楚王)
,实力强大且稳扎稳打。至于日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晋国,此时没有任何参与中原争霸的迹象,完全不在中原诸侯考察的范围内:前644年,晋惠公刚经历了韩之战的惨痛失败,被秦国
开恩放回晋国后一直听命于秦穆公;正在齐国流亡的晋公子重耳
(日后的晋文公)
,此时已经丧失斗志,只想着在齐国过安乐的小日子。
前641年,宋襄公以“复古兴商”为旗号的称霸闹剧正式开场。春三月,宋襄公扣押滕国
君主滕宣公,并罗织其罪状通告诸侯。夏六月,宋襄公纠集曹国、邾国这两个小国的卿大夫在曹国都城南部举行盟誓。收到了会盟通知的鄫国君主鄫子没有及时赶到,于是到达邾国,想与邾国君主邾文公会盟以示弥补,没想到宋襄公竟然指使东夷小国君主邾文公杀了华夏小国君主鄫子做祭品来祭祀睢水
边的妖神,想以此来吸引信奉此妖神的东夷部族尊奉自己为霸主。
宋襄公这套复活违背周人价值观的商朝人祭、崇拜不被周朝祀典所承认的“妖神”、不但不“攘夷”反而“媚夷”的称霸努力,在中原诸侯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前641年冬天,在陈穆公的倡议下,齐、鲁、陈、蔡、郑、楚等国代表在齐国都城举行会盟,纪念霸主齐桓公的大恩大德。楚国代表的出现说明,楚国谋求洗刷“蛮夷”标签、成为“正常国家”的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接下来可以名正言顺地北上中原谋求称霸了。
不过,在此时中原各国君臣的心中,恐怕有着这么一系列重大疑问:长期与北方周王并立的南方楚王,如果日后真的成功入主中原,难道能够自降身份成为接受周王任命、尊崇周王的霸主
吗?如果他的目标不是“称霸”而是“统一天下”,也就是取代周王、迁移九鼎到南方成为天下新王的话
,那么自己在新的“楚朝”封国体系里会处于什么位置呢?楚成王会怎样对待自己呢?
在旧霸主退场、新霸主/新王尚未明确的“管控空窗期”,与齐、楚等大国比起来已是小国的鲁国虽然没有胆量参与争霸,但也受到当时国际氛围的怂恿,想要趁乱过一把“迷你霸主”的瘾。前639年冬天,鲁僖公以惩罚邾国攻灭须句国
为由攻打邾国,恢复须句国,这明显是在学习前霸主齐桓公“存亡继绝”的路数,只不过规模小了很多。前638年秋八月八日,邾人出兵攻打鲁国进行报复,鲁僖公因为先前的胜利而轻视邾国,不设战备就出兵抵抗,两军在升陉交战,结果“大国”鲁军被“小国”邾军打得大败,邾人抢得了鲁僖公的头盔,挂在邾国都城的城门上炫耀。
图7 出土铜胄,春秋早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1973年
楚成王也意识到了中原诸侯对其称霸目标的猜疑。前639年秋,楚成王顺应诸侯意愿,在盂
之会当场抓捕了“称霸狂人”宋襄公,并押解着宋襄公讨伐宋国,希望用事实迫使其恢复理智。同年冬,就在鲁僖公再次讨伐邾国取得胜利之后,楚成王派卿官斗宜申来到鲁国进献讨伐宋国的战利品。楚成王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通过模仿前663年齐桓公北伐山戎胜利后前往鲁国进献战利品的先例,希望让包括鲁国在内的中原主要诸侯国相信:他要走的是“称霸”路线,将像齐桓公那样放低姿态、善待诸侯;在周朝封国体系里地位尊贵的国家
(比如周公旦封国鲁国)
,在未来楚成王称霸之后将得以保持旧日的尊严。
楚成王在讨伐宋国以立威、向鲁国献捷以立德之后,称霸中原的事业更加顺利地向前推进。前638年冬十一月初一,楚军在泓水
岸边大败宋军,宋襄公身负重伤,“复古兴商”的称霸闹剧黯然落幕。八日,郑文公派夫人芈氏
(楚女)
、姜氏
(齐女)
到楚军营帐中慰劳楚成王,郑国正式尊奉楚国为霸主。前636年秋,宋国与楚国讲和,宋成公前往楚国朝见楚成王,宋国也尊奉楚国为霸主。
就在楚成王认为自己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成为中原霸主 (也许接下来还能进一步成为天下新王) 时,前636年春,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夺权成功,就是晋文公。
公子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得到了有称霸经验或称霸雄心的各国英主的赏识和支持。风烛残年的霸主齐桓公给予公子重耳20辆马车级别的生活待遇,还把自己一个非常贤淑的女儿嫁给了他;泓水之战后重伤在床的“称霸狂人”宋襄公送给公子重耳20辆马车,与齐桓公给公子重耳的待遇相当。然而,在归国夺权问题上给予公子重耳实质性帮助的还是楚成王和秦穆公。北上争霸正势如破竹的楚成王认为公子重耳得到天命护佑,必成一代晋国英主,于是他用款待国君的享礼来接待公子重耳一行,并且把他们护送到最有可能助他归国夺权的秦国;有心参与中原争霸的秦穆公把五位公室女子嫁给公子重耳作为妻妾,以确定未来秦晋之间的联姻关系,然后出兵护送公子重耳一行归国夺权成功。
楚成王、秦穆公这样大手笔帮助公子重耳,当然不是为了让公子重耳成为霸主,而是模仿齐桓公实施一次“平乱”霸政行动,希望通过拥立公子重耳,来帮助长期内乱的晋国恢复稳定。基于对公子重耳团队的研判,楚成王和秦穆公都认为这次霸政行动将会取得成功。这样一来,他们就都可以把这次行动算作自己谋求称霸中原的霸政业绩。
与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这些有称霸经验或雄心之英主的态度相比,卫、曹、郑这几个长期事奉霸主的中等国君主都没看出重耳有什么过人之处,对他不加礼遇,曹共公甚至做出偷看他洗澡的下流行为。因此,假设公子重耳真的过境鲁国的话,鲁僖公对他的态度大概率也会是较为冷淡的。
不过,无论是当时的大国英主还是小国庸主,如果有人问他们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你们认为公子重耳在归国之后4年内有可能成为中原霸主吗?”所有人的回答应该都是否定的。当时中原人士心目中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位霸主的,无疑是已经收服郑国、宋国的楚成王。
前636年冬,在内乱中被迫逃出王城的周襄王向各国派出使者报告祸难,希望诸侯能起兵勤王。使者来到鲁国,鲁卿臧文仲
回答说:“天子在外蒙受风尘,我们岂敢不派人跑去慰问?”言下之意是:我们鲁国是没有能力出兵救援的,派个使者去看看就不错了。当时中原没有霸主组织鲁国这样的小国出兵勤王,而鲁国君臣当时也已经决定要转而顺服楚国,所以鲁人在应对周王告难使者时,自然也就敷衍了事了。
然而,同样接到使者告难的秦国、晋国却认为,平定周王室内乱是积攒称霸政绩的绝佳机会,最终晋文公使诈甩开秦穆公,在前635年独自率军南下平定叛乱,独吞勤王大功。周襄王为了答谢晋文公,将周王室一直难以实际控制的南阳地区赏赐给晋国,使得晋国拥有了一块南下争霸中原的“前进基地”。
当晋文公即位仅一年就南下勤王大获全胜的消息在天下传开之后,中原各诸侯国的反应是不大相同的,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一、鲁国、卫国。鲁僖公、卫成公并不认为晋文公的出现会改变楚成王称霸中原的进程,他们已经归顺楚国,并两次不请示齐国就直接举行鲁、卫、莒三国会盟,来解决鲁国、莒国之间的外交争端。
二、齐国。齐孝公仍然以拥有周王室任命 (虽然周王室任命的是他的父亲齐桓公) 的现任中原霸主自居,对于鲁、卫公开藐视自己、私自组织会盟大为不满,两次亲自率军讨伐鲁国以示惩罚。
三、宋国。据《春秋》记载,宋国发生了一次细节不明的杀卿官案。此后,宋国叛离楚国,倒向晋国。笔者推测,被杀的卿官应该是宋国高层中的“亲楚派”骨干。此人被杀后,宋成公在“亲晋派”卿大夫的引导/胁迫下叛楚服晋。
前634年夏,两位鲁国卿官东门襄仲、臧文仲到达楚国,他们向楚令尹成得臣控诉齐国、宋国不臣服于楚国的罪状,引导楚国发兵讨伐二国。
东门襄仲就是公子遂,是鲁庄公的庶子之一。这是东门襄仲作为卿官第一次出现在春秋史时间轴中,距离其父鲁庄公去世
(前662年)
28年。东门襄仲一直活到了鲁文公
时期,并且在鲁文公去世后做出了一件塑造鲁国历史走向的大事
(参见第153页)
。
前634年冬,鲁僖公、臧文仲在前头带路,引领楚军讨伐齐国,夺取了谷邑
,把先前出逃到楚国的齐桓公之子公子雍安置在此,让前643年内乱的祸首易牙辅佐他,并且由楚大夫申公叔侯率领楚军在此戍守。谷邑本来是齐桓公霸业元勋管仲的采邑,楚军攻占这个城邑并派兵戍守,很可能想要表明,齐国连境内的管仲采邑都保护不了,足见其霸业已经衰落,而占领谷邑的楚国将取代齐国成为新霸主。
至此,西周建国元勋周公旦之后、曾经被齐桓公贤大夫仲孙湫称赞为“守礼模范”的鲁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引领楚人称霸中原甚至颠覆周朝的急先锋,说这时的鲁国君臣是“周奸”恐怕并不为过。有趣的是,就在28年前 (前662年) ,那时的鲁庄公为了巴结齐桓公和管仲,觉得送一般的礼物还不够有诚意,于是专门派出一支工程队到齐国,主动承担修筑谷邑城墙的任务。当鲁僖公、臧文仲带着楚军到达谷邑城下时,如果回想起这段往事,恐怕会感慨万千。
鲁僖公及诸卿之所以要这样做,很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战略性判断:楚成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中原新霸主,甚至可能迁移周王室九鼎到南方 (就像后来的楚庄王打算做的那样) ,建立“楚朝”,成为天下新王。如果这样的话,在楚国的主导下,一个全新的诸侯等级体系很可能会随之建立起来。在这个新体系中,楚国这个周爵低 (子爵) 、名声差 (“蛮夷”) 的国家必然会“逆袭”成为最尊贵的国家,郑、陈、蔡这些在齐楚之间长期首鼠两端、在楚成王争霸进程中最先归服的国家很可能会成为次一等的国家,而鲁国这样在旧体系中地位尊贵、长期稳定服从齐国的国家很可能会成为垫底的国家。鲁僖公及诸卿可能正是因为预见到了这些,所以决定不再留恋旧日尊荣,而是抓住机会勇立新功,从而为鲁国博取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前633年春,杞国君主杞桓公来到鲁国朝见鲁僖公,鲁僖公认为杞桓公行礼时不够恭敬。于是在秋九月四日,东门襄仲受命率军攻入杞国都城,责罚杞国对鲁国的无礼。从这里可以看出,鲁国君臣自从向楚国献了投名状之后,自认为后台很硬,于是开始对区域里更小的国家摆“大国”的谱。无独有偶,认准楚国为新霸主后的郑国,在前636年与周王室因为滑国起了争端时也是一反常态,完全忘了前任霸主齐桓公谆谆教诲的“尊王”大义,而是直接逮捕了周襄王派出为滑国请命的两位大夫,逼得周襄王引入狄人攻打郑国以泄愤。鲁、郑两国“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情状,可以说跃然纸上。然而,鲁国君臣猖狂了没多久,就被接下来形势的发展给打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