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交战略方面,鲁僖公完全继承了鲁庄公在柯之盟后的选择,那就是顺服既是霸主又是强邻的齐国。此外,下面我们先列举一下鲁僖公和他的卿官们在这一时期参与的全部外事行动,让各位读者先从感性上体会一下鲁国君臣为了事奉霸主齐国而全情投入、疲于奔命的感觉。
前659年秋八月,鲁僖公参与齐桓公组织的柽之会。参与此次峰会的还有宋、郑、曹国君主,以及邾国卿大夫。
前657年秋,齐桓公组织阳谷
之会,谋划讨伐楚国的相关事宜。此次会面,齐桓公通知了鲁国,但是鲁僖公未能参会。阳谷之会结束后,齐桓公亲自来到鲁国都城,传达阳谷之会的商议成果,并且与鲁僖公盟誓。同年冬,鲁执政卿公子友回访齐国,与齐人盟誓,进一步巩固齐、鲁关系。
前656年春正月,鲁僖公参与齐桓公主导的诸侯联军入侵蔡国,参与此次联合军事行动的还有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蔡国溃败后,联军讨伐楚国,与楚方代表屈完在召陵
盟誓。
前656年十二月,公子牙的儿子公孙兹,也就是叔孙戴伯
,率领鲁军参与齐国为首的联军,一同入侵伐楚期间对盟主齐桓公态度不老实的陈国,迫使陈国认罪求和。参与此次联合军事行动的还有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卿大夫。
叔孙戴伯是第一任以“叔孙”为氏的族长 (以后代追认为准) ,他的名氏出现在鲁史《春秋》之中,说明他已经是鲁国诸卿之一。这是叔孙戴伯作为卿官第一次出现在春秋史时间轴中,距离前任族长公子牙去世 (前662年) 6年。
前655年夏,鲁僖公参与齐桓公组织的首止
之会,商议如何平定周王室内部的君位继承危机。参与此次峰会的还有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秋八月,诸侯在首止举行盟誓,郑文公听信周惠王挑拨,从会场逃回郑国都城。
前654年夏,鲁僖公参与齐桓公领导的诸侯联军攻打郑国,惩罚郑文公从首止之盟逃走的罪行。参与这次联合军事行动的还有宋、陈、卫、曹等国的君主。
前653年秋七月,鲁僖公参与齐桓公组织的宁母
会盟,谋划如何让郑国真心顺服。参与此次会盟的还有宋国君主以及陈、郑两国的太子。同年秋晚些时候,执政卿公子友前往齐国访问。
前652年春正月,鲁僖公参与齐桓公组织的洮
会盟,谋划稳定周王室政局。参与此次会盟的还有宋、卫、许、曹等国的君主,以及陈国太子。
前651年夏,鲁僖公参与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巅峰的葵丘
会盟。参与此次会盟的还有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
前650年春正月,鲁僖公前往齐国朝见齐桓公。
前649年夏,鲁僖公携夫人声姜前往齐国,与齐桓公在齐邑阳谷会面。
前647年夏,鲁僖公参与齐桓公组织的咸之会,谋划如何救援被东淮夷侵扰的杞国
,以及稳定周王室政局。参与此次峰会的还有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同年冬,公子友前往齐国访问。
前645年春正月,鲁僖公前往齐国朝见齐桓公。
前645年春三月,鲁僖公参与齐桓公组织的牡丘会盟,重温葵丘会盟的誓言,并且为救援徐国集结军队。参与此次会盟的还有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随后,公子庆父的儿子公孙敖,也就是孟穆伯
,和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一起率领军队救援徐国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齐桓公的股肱之臣管仲去世,齐桓公开始任用奸臣堂巫、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等人,朝政日渐紊乱。
孟穆伯是第一任以“孟”为氏的族长 (以后代追认为准) ,他的名氏出现在鲁史《春秋》之中,说明他已经是鲁国诸卿之一。这是孟穆伯第一次作为卿官出现在春秋史时间轴中,距离前任族长公子庆父去世 (前660年) 已经15年。
前644年对鲁国来说是一个多事的年份。首先,春三月二十五日,执政卿公子友去世。公子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仲无逸
应该即位成为族长,并且代表家族担任卿官。齐仲从未出现在《春秋》《左传》记载中,似乎是一位比较弱势的卿官。齐仲的一个儿子是季文子
。季文子是第一位以“季”为氏的族长,在他担任卿官期间,季氏重新成为三桓中掌握政权的卿族。
同年秋七月十九日,另一位卿官叔孙戴伯去世。他的儿子叔孙庄叔
应该在此后继位成为叔孙氏族长。
同年冬十二月,鲁僖公参加齐桓公组织的淮之会,谋划如何救援被南淮夷侵扰的鄫国,以及向东用兵威慑南淮夷。参与此次峰会的还有宋、陈、卫、郑、许、邢
、曹等国的君主。然而,在前643年夏天,就在鲁僖公仍在淮之会现场的时候,新上任的鲁国执政卿自作主张,违背齐桓公所制定的国际行为准则,出兵攻灭了位于鲁国附近的小国项国。齐桓公认为鲁僖公要为这件事负领导责任,于是扣留了鲁僖公,不让他回国。
诡异的是,当时鲁国都城里的看守政府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处理方式,马上派出卿大夫级别的使者到齐国来商议释放鲁僖公的事宜。也就是说,看守政府的诸卿并不打算通过官方认罪的方式来换取鲁僖公的释放,而鲁僖公也就这样一直被齐国扣留。
到前643年秋,鲁国看守政府出了一个奇招,那就是派鲁僖公夫人声姜出都城,和她的父亲齐桓公在鲁国卞邑
会面。声姜出面,意味着这不是国事而是家事,是一个女儿恳求她的父亲放过她的丈夫;地点选在鲁国,可能是因为鲁国在文姜之后内部有了禁令,不允许国君夫人再出国境。不过,鲁国君主被抓,求齐国放人,竟然敢将会面地点放在鲁国,让垂垂老矣的齐桓公走远路,无论如何都是怪异之举。幸运的是,声姜的恳求起到了作用,会面之后,同年九月,鲁僖公被释放回到鲁国都城。在后文“鲁国君权下移机制探究
(十)
”这一节,笔者将会详细分析此次外交事故的内幕。
总结上文所列举的外交行动,鲁僖公在位期和齐桓公活跃期重合的17年里 (前659年—前643年) ,鲁国外交的主题有两个,都与齐国相关:
第一,面对齐国是霸主这一现实,履行仆从国义务,参与齐国霸政相关的外事活动。
正如笔者在《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一书中所总结的那样,霸主要管控国际秩序,就要推行霸政,也就是组织一系列旨在“尊王”“攘夷”“会商”“平乱”“救患”“讨罪”“裁决”“立约”的国际外交和军事行动,而参与这些霸主组织的国际行动就是仆从国要履行的主要义务。作为霸主齐国的仆从国之一,鲁国君臣积极参与霸主组织的各项国际政治和军事行动,与霸主和其他成员国一道共同维护中原国际秩序。
在履行仆从国义务这方面,鲁僖公是绝对的主角,他参与了八次齐桓公组织的国际会盟,两次齐桓公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卿官叔孙戴伯和孟穆伯是配角,他们各参加了一次齐国卿大夫组织的军事行动。鲁国君臣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行为模式,完全是由霸主齐国的行为模式决定的:在“对等原则”的约束下,如果国际行动的组织者是国君齐桓公,则包括鲁国在内的各仆从国派出的首席代表在原则上必须是国君;如果组织者是卿官,则仆从国派出的首席代表在原则上必须是卿官。如果日理万机的霸主齐桓公都能安排出时间亲自参加,这些仆从国的国君有什么理由不亲自参加?由于鲁国从前681年柯之盟后已经丢掉幻想,决定要紧跟霸主齐国,所以鲁国君臣不出意外地拿出了一张“全勤”的“优秀成绩单”,而联盟中最远离齐国的陈国、郑国,则都发生了国君“实在没空”、由太子代为参加的状况。
第二,面对齐国是强邻这一现实,不定期地访问齐国,保持双边战略沟通,维护齐鲁友好关系。
这其中,鲁僖公和执政卿公子友平分秋色:鲁僖公前往齐国都城朝见齐桓公两次,前往齐国城邑会见齐桓公一次;公子友前往齐国都城访问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