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张剑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近十四年,一共招收过四名硕士研究生。明祥于2015年考入,当年考研初试成绩是412分,为报考文学研究所考生中的第一名。他在面试时的表现依旧出色,被顺利录取,成为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门弟子;同时我知道他诗歌写得很好,获得过首届“诗词中国”大赛的三等奖,颇有才情。

对于才子型的学生,我一向担心他们恃才傲物,轻看学问而不肯下工夫。因此我有意锻炼明祥的文献能力,让他和另一位研究生江潮合作整理一部晚清湖南举人粟奉之的抄本日记。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两人都具有善良、质朴、踏实的性格,不仅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相互推让对方为第一整理者,令我颇为自己学生的品行自豪。明祥还撰写了整理前言,发表于《明清文学与文献》2016年第5辑。因为我的招生方向是唐宋文学,明祥前面三位学生的学位论文均以宋代诗人为研究对象。不知是否因为这次整理给了明祥熟悉清代文献的契机,他的研究视角并未局限在宋代和诗歌,而是选择了晚清著名词家谭献,最终以“谭献词学研究”为题完成了学位论文。

论文分五章,每章围绕一个问题讨论。第一章“谭献生平、交游、著作考述”,从知人论世说起;第二章“论谭献推尊词体的诗学视阈”,呈现谭献以诗学为参照建立词学理论的方法。第三章“论谭献对常州词派阐释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常州词派的背景中探讨谭献“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一著名观点的生成与影响,并对钱锺书“洋葱无心”论提出商榷。第四章“契合与疏离:谭献《复堂词》与其词学理论之关系”,联系创作实践来考察谭献的词学理论,指出谭献“柔厚之旨”“词史”“词人之词”等理论均与其词作存在对立统一的情况。第五章“论谭献与陈廷焯词学思想及创作之比较”,在与其他词家对比中展现谭献词学的成就和影响。该论文的总体思路是由生平至词学方法,再至词学渊源发展,复至词学与创作,最后在词人比较中见其词学特色。全文凡十万字,结构清楚,论述每有独到之处,答辩时获得了刘宁、马东瑶、陈才智等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有的委员认为不妨稍加扩充,将之写成一部可以出版的学术专著。

2018年6月,明祥硕士顺利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随李飞跃老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飞跃老师治学领域宽广,在诗词曲文献和数字人文方面皆有很深造诣,明祥在那里得到很好的教导和帮助,最后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贰臣的自赎:钱谦益入清诗发微》,并顺利通过答辩。这篇论文虽然不到三十万字,但在史料上下了很大工夫,不仅对钱谦益诗歌文本做了深细解读,而且由此系统分析钱氏入清后的行迹和心态变化,较前人研究有较大推进。我感到一个真正聪明的学生,会将不同老师的优长吸收融合,最终自成一家。明祥在博士论文中对于史料的重视,应与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受到的教育有关,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诗歌史与心态史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建立在史源学基础之上的诗史互证特色。“诗史互证”或“史诗互证”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但火候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走火入魔,流于牵强附会。明祥却能注意到文学与历史的不同特点,不做过分解读,态度审慎可取。尤其是他善于运用史源学的方法,尽力溯流追源,剥茧抽丝,廓清材料流变及层累过程中造成的遮蔽,故能令人信服地呈现钱谦益的贰臣心态以及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诗史互证,无疑是值得鼓励的。在2023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明祥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申报的“钱谦益入清诗笺证及其心史考”获得了青年项目立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界对他这种研究方式的肯定。

明祥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在认真于编务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国家课题,自然是忙碌异常。我一度以为在他硕士毕业时,老师们关于将学位论文扩充为一本专著的建议,永远只能是一种美好祝愿,没想到今年夏天,他忽然将一本《堂庑大之:谭献的词学世界》打印稿送来,说是对硕士论文做了很大改写,并请求作序。我真是大吃一惊,因为我清楚地记得,2019年8月我赴南京大学主持吴钦根博士学位论文的场景。吴钦根是徐雁平兄的高足,勤学好思,读博期间在南京图书馆发现了大量谭献稿本资料,遂将其中稿本日记整理出来,达一百六十余万字,远超三十万字的刻本《谭献日记》,于是将博士论文定题“谭献稿本日记研究”,新见迭出,质量很高。回京后我将这一信息告知了明祥,并建议他如果没有新发现,就不要再搞谭献了。那么明祥如今拿出的这部书稿,较之其硕士学位论文,又有哪些变化呢?

翻看之下,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诸多新材料的使用,包括文集、书札、日记以及最新研究论著,这些都被该书纳入了新的写作思路之中。其次,题目加上了“堂庑大之”的醒目立意,据明祥称,此题目源于钱仲联先生对谭献的评价,不过明祥说此处用意有二:一者言谭献对常州词派开拓光大的功绩,二者言谭献词的创作对常州词派的贡献,颇有王国维评价冯延巳词“堂庑特大”之意味。再次,章节由五章变为八章,硕士论文的第一章“谭献生平、交游、著作考述”被完全删去,其他四章经不同程度改写,编入此书第三、五、七、八章;此书又新增第一章“‘浙西三词家’并称的名与实”、第二章“词坛宗主:《箧中词》文本生成及传播”、第四章“‘正变’观与词史建构”、第六章“‘涩’概念意涵的建构与转换”以及附录两篇相关文章。最后,从学术价值看,此书无疑更全面、深入,以新增的“词坛宗主:《箧中词》文本生成及传播”一章为例,首次勾稽出《箧中词》编撰、刊刻以及传播过程,借此揭示谭献与词坛的互动,展现《箧中词》的编选与谭献词坛宗主地位确立之关系。这一章的学术份量很重,可惜之前没有在期刊公开发表过,无法被更多的读者看到。

目前关于谭献词学的研究,虽然论文数量不算太少,但往往就其一点而言,难以窥得谭献词学的全貌及其在晚清词学史上的重要性。此书则从八个方面对谭献词学做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讨论,全面呈现出谭献词学在晚清词坛的意义,无论是从创新性还是重要性上,这本书都有付梓问世的价值。

明祥做了编辑之后,仍与我常有往来,他不仅对我和飞跃老师十分关心,还常帮我去照顾我的导师陶文鹏先生,善良、质朴、踏实的本性丝毫没有改变;并且他的才子气也并未随着岁月的淘洗消失不见,而是潜气内转,显得更有底蕴。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

明祥曾虚心向我请教做学术刊物编辑的经验,我告诉他:不要仰仗身后的“金字招牌”,要低调做人,与人为善,真心为学术共同体服务;同时,要做一些科研,成为学者型编辑,这样更能以学缔交、以文会友,体会学术的甘苦。如果将我的这些话理解为向明祥布置的人生作业,现在明祥以此书来问序,大概也含有交作业的意思在内吧。那么,以上拉杂所书,不仅算是序言,也算是我对这份作业的评语了。

甲辰六月廿五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QSXRP96M3iACxIqxufqvtO0yiUIy89+i74KUlW3EVqfH+JG/9TRfNSPTqUUj4P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