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陶文鹏

明祥是我的学生张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时所带的硕士,在古时可称为我的“小门生”。我记得第一次见面是他读硕士一年级时,张剑带他来文学研究所一起聊天、吃饭。如今算来,差不多快十年光景了。不过,听明祥说,他曾在此前的首届“诗词中国”赛事的颁奖典礼上见过我,但那时彼此都不相识,算是隐约的命运伏线了。

明祥读硕士时,经常陪我出去开会。我们一起去过保定、安阳、芜湖、安庆、无锡、广州、珠海、澳门等地方,他做事周到,为人诚恳,经常能帮我想到一些遗漏的事情。这些年我出版的书稿,大多经过他的录入、校对等,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接受这些工作,并勤勤恳恳地完成。由于我不会使用电脑,在平日生活里,关于一些文献的检索等,他也都帮我及时查找。如此,不意忽忽已近十载。

这十年间,我见证了明祥在学业上的不断进步。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也从谭献转向了钱谦益,尽管都是个案研究,但一是词学,一是诗学,一为晚清,一为晚明,转换难度并不小,其间他付出了许多努力。他之前曾电话联系我,请我给他的新书作序,我以为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当他将这本《堂庑大之:谭献的词学世界》递到我面前时,我才知道原来他要出版的是硕士学位论文。我原本是存在一定疑虑的:这本书能够达到出版的水平吗?

当我翻开这部书的时候,我的疑惑得到了解答。这部书是明祥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几乎都是重新写的。我曾看过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而这部书稿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样子。除了第三、五、八章是在原来的题目下重新修订的,其余全部是新写章节。而且,明祥告诉我,他也向学界的朋友寻到了谭献的稿本日记、信札等百余万字的新材料,这些也都纳入了这部书的写作思考之中。我想,新材料的使用是这部书非常突出的贡献。比如他在论述《箧中词》与谭献词坛宗主地位的确立时,使用了谭献稿本日记的诸多内容,从而更为完整地呈现了谭献编撰《箧中词》的过程。

明祥曾告诉我,他不愿写那种灌水的、铺开谈的专著,而是希望每章能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切入,又在整体上形成一定的逻辑。对此,我表示十分赞同。目前一些专著的写作方式还是按照某某的诗学思想、词学思想、创作情况等进行类分,我觉得这种写作方式有些陈旧了。学界一般认为,专著要比论文写起来更轻松,这是因为专著便于铺陈一些没有必要的文字,也容易降低对创新性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写作高水平论文的方式,去写作一部高水平的专著,决非易事。况且,这些年关于谭献的研究成果较多,想要出新愈益艰难。关于谭献的《箧中词》、推尊词体、“正变”观、阐释论、“涩”概念、词人之词、学人之词等,学界也有相关论述,然而本书总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箧中词》与谭献地位的关系、推尊词体的方法论、“正变”观的三条理路、钱锺书先生与谭献阐释论的关系、“涩”概念意涵的建构与影响、词人之词与学人之词的轩轾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原有成果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研究。关于“浙西三词家”的名实考证、谭献与陈廷焯的深入对比等,学界对此关注较少,这些问题的提出便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总之,从整部书的问题设置与章节结构来看,明祥完成了他心目中的预期。

明祥平日也从事诗词创作,他写格律诗不多,但填词非常在行。这一点和我恰恰相反,我是写格律诗较多,填词非常少。他曾经将一组《贺新郎》发给我看,我认为很有辛稼轩的风味。他做谭献研究时写的文章多是理论性的,做钱谦益研究时写的文章更偏向考证性,我因此曾批评他对诗词的审美和赏析太少,白白浪费了诗词创作所积累的经验。这本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估计是过度重视理论研究所造成的遗憾。但看他附录的两篇文章,则显现出他对诗词的赏析功底,如果没有实际的创作经验,是难以有这样真切体悟的。如此,算是对这本书遗憾的另一种弥补吧。

明祥读硕士时,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做文学研究会感到虚妄?我当时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觉得做这件事感到开心,便是有意义的。我不知道明祥当时做何感受,但看他近些年乐此不疲地整理文献、埋头研究,我感到他应该是幸福的。我和张剑都曾担心他刚工作时的收入微薄,他却从不以为意,觉得能有一份可以继续做学术的工作便很满足。我想,不论做人还是做学问,明祥都抱以十足的真诚。如此坚持下去,必定能有所成。

这本书可以看作明祥学术的起点,也凝结了目前他关于学术的一些思考,我愿他能在此后的学术道路上做出更好的成绩!

是为序。

甲辰五月卅日于农光里 3uTgHoSDS+U8hF8Xp2oLSWaWX+6inhYxjIbspf1ExW0wROHfyjEA7WpmdC/fWQ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