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包括二十四章,论及政治、教化、学习、修养。孔子主张德治、礼治,因此认为政与学密不可分,政治必须以教化为根本,从政必须以学习、修养为前提。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 。”
〔1〕北辰:北极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天球北极为天球赤道之极,故又称赤极。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天体的视运动以赤极为枢纽旋转,故赤极又称天枢。孙诒让《周礼正义》疏《考工记·匠人》“夜考之极星”云:“然天中之极无可识别,则就近极之星以纪之,谓之极星。沿袭既久,遂并称星为北极,又谓之北辰。然则北极者,以天体言也;北辰者,以近极之星言也。……《论语·为政篇》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亦谓天极。而曰北辰者,举星以表极,许氏谓‘即指赤道极’是也。”居,罗振玉藏敦煌本《论语集解·为政》作“君”(全章作“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其所而□□□□’”),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校云:“‘君’,诸本作‘居’,底本当因形而讹。”窃疑敦煌本此处“君”字不误,保存了《论语》的原貌。《说文解字》:“君,尊也。”“君其所”即“恭己正南面”(15·5),整肃自我尊居统治之位的意思,完全可以讲通,作“居”则当为据形近臆改或讹传之文(相反,“君”训“尊”,不是常诂,故将“居”臆改为“君”的可能性不大)。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有“君”误作“居”之旁证,如其《宪问》“
(按,此处阙文今传诸本作“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君
(按,此处阙文今传诸本作“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君”亦训“尊”,用为动词,“君于位”,即尊于位的意思,亦即忝居尊位、不谦逊之意。故简本“君”字保存了《论语》的原貌,而作“居”反当为臆改或讹传之文,因为“居于位”须增字解释方能讲清楚,如《论语集解》云:“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将“位”字凭空解释为“成人之位”。因此有充分理由断定,“居其所”之“居”,当为“君”之误,然为慎重计,仍不改底本正文,仅出校说明。共:同拱,杨伯峻《论语译注》:“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环抱、环绕之意。”因天枢不动,而众星环绕其旋转,故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以标志北辰的北极星喻当政者,以众星喻民众。
孔子说:“当政者运用道德和恩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本章可参见2·3,12·17,12·19,13·3,15·5,17·4。
2·2 子曰:“《诗》三百 〔1〕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 。’”
〔1〕《诗》:《诗经》。三百:概举成数而言。《诗经》实存三百零五篇,连同有题无辞的六笙诗,共三百十一篇。
〔2〕思无邪:此语出自《诗经·鲁颂·
》,孔子借用来评价《诗》思想内容的纯正。按,《诗经》的思想内容并非全都符合贵族的礼义,其中有不少大胆表露爱情和反对剥削压迫的诗作,但经过孔子整理,在主题上加以曲解,横生出善者美之,恶者刺之的“美刺说”,于是通通变成“可施于礼义”(《史记·孔子世家》)的了。这样,“思无邪”的总评价便自然产生出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总括它,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 〔1〕 ,齐之以刑 〔2〕 ,民免而无耻 〔3〕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 。”
〔1〕道:同“导”,训导。政:法制,禁令。
〔2〕齐:整治,整顿。刑:刑罚。
〔3〕免:逃避。《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4〕格:至,来,引申为归服。16·1“修文德以来之”。“格”与“免”相对,有旁证可参,《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逃避制裁而无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 ,三十而立 〔2〕 ,四十而不惑 〔3〕 ,五十而知天命 〔4〕 ,六十而耳顺 〔5〕 ,七十而从心所欲 〔6〕 ,不逾矩。”
〔1〕有:同“又”。古人十五岁为人学之年,《礼记·王制》“立四教”,郑玄注引《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
〔2〕立:指立足于礼,就范于礼。参见8·8“立于礼”,20·3“不知礼,无以立也”,《左传》昭公七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3〕惑:疑惑。不惑:9·29及14·28皆有“知者不惑”的话。
〔4〕知天命:晓得天命不可抗拒而听天由命。孔子知天命与学《易》有关,参见7·17。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天命思想,可参见6·10,9·1,12·5,14·36,16·8,20·3等。
〔5〕耳顺:善于听人之言。《集解》引郑玄注:“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知言关系到知人。20·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三句话,与本章第四句、第二句、第五句恰成对应。又,耳顺指能听进别人各种各样的话,包括刺耳的善言、逆耳的忠告等等,亦通,参见9·2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若此则老而不刚愎自用,更为难能可贵。桓宽《盐铁论·箴石》:“贾生有言:‘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正是“耳顺”的反面状况,可参。
〔6〕从心:随心。一说“从”同“纵”。“七十”句:是说对外界已经达到自然适应的境地。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立足于人世,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闻言知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从不越出规矩。”
本章孔子自述他自己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其中虽然杂有宿命论的神秘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
2·5 孟懿子问孝 〔1〕 。子曰:“无违 〔2〕 。”
樊迟御 〔3〕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鲁国大夫,为鲁国权势较大的“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2〕违:违背。据下文这里具体指违礼。
〔3〕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字子迟。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
一次,樊迟为孔子驾御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怎样才算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仪来服侍他们;死了以后,按照礼仪来安葬他们,按照礼义来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 〔1〕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 。”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武”是谥号。
〔2〕其:指代儿子。这句是说做儿子的不会做出违背礼义的事让父母担忧,父母为儿子担忧的只有疾病之类非由人定的事。参见12·21“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对儿子,只为他的疾病担忧。”
2·7 子游问孝 〔1〕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2〕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在“四科十哲”中,属“文学”科。
〔2〕至于:连词,犹即使是。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讲的孝,只是指能养活父母而言。至于犬马之类,都能为人所养;如果对父母不敬,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供养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1〕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2〕 ,曾是以为孝乎 〔3〕 ?”
〔1〕色:指敬爱和悦的容色态度。《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2〕先生:年长者。馔(zhuàn赚):吃喝。
〔3〕曾:岂,难道。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遇有事情,子弟们代父老效劳,遇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1〕 ,不违 〔2〕 ,如愚。退而省其私 〔3〕 ,亦足以发 〔4〕 ,回也不愚。”
〔1〕回:颜回,孔子的学生,字子渊,鲁国人。在“四科十哲”中,属“德行”科,为孔子所喜爱的最聪慧、最有修养的一个学生。
〔2〕不违:不违拗。参见11·4。
〔3〕退:指散学退还。私:独处。这里指独自钻研和自我实践。
〔4〕发:发挥,发明。亦足以发:参见5·9“闻一以知十”。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不表示异疑,像是一个愚呆的人。等退学之后,观察他的独自钻研和实践,却完全可以发挥所学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2·10 子曰:“视其所以 〔1〕 ,观其所由 〔2〕 ,察其所安 〔3〕 ,人焉廋哉 〔4〕 ?人焉廋哉?”
〔1〕以:为。
〔2〕由:经由,经历。
〔3〕安:习。《吕氏春秋·乐成》:“三世然后安之”,高诱注:“安,习也。”
〔4〕焉:安,怎样。廋(sōu搜):隐藏。下句话与此句话完全相同。一句话的重复表达,表示强调或肯定无疑的语气,《论语》中不乏其例,参见5·5,5·9,6·10,6·11,6·25,6·28,8·21,10·25,14·16,17·19等。
孔子说:“视察他现时的所作所为,观察他以往的一贯表现,考察他养成的癖性习惯,一个人怎么能伪装得了呢?一个人怎么能伪装得了呢?”
本章是说只要从一个人的现实作为,以往的经历,以及养成的习性全面观察,就会抓到这个人的本质。《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大戴礼·文王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皆可与此互参。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做老师了。”
这句话强调学习不重在积累,而贵在发明。《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与此互参。
2·12 子曰:“君子不器 〔1〕 。”
〔1〕不器:不要像各有其用的器皿一样,用固有的模式来局限自己。《集解》引包咸注:“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孔子称子贡像一个瑚琏之器,虽可贵而非全才(见5·4);鄙视“今之从政者”为“斗筲之人”(13·20)。而孔子本人却以“博学而无所成名”(9·2)、“何其多能”(9·6)见称于世。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自限其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 。”
〔1〕“先行”句:强调实践要先于言语。1·14“敏于事而慎于言”,12·3“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礼记·坊记》:“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与此互参。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1〕 ,小人比而不周。”
〔1〕周:合。比(bì避):齐同。周、比的基本意义皆为密、合、亲,比不一定专用为贬义,如《国语·晋语八》中叔向有“君子比而不别”的话。但是这里将二字对举,分别用于君子和小人,则意义有别。《集解》引孔安国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王引之《经义述闻》也说:“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这种解释可与15·22君子“群而不党”互参,当然可通。但此二字的解释又可参考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即“和”,“比”即“同”。两说均可通,译文据后说。
孔子说:“君子调和却不混同,小人混同却不调和。”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1〕 ,思而不学则殆 〔2〕 。”
〔1〕罔:无知的样子,这里即无知之意。
〔2〕殆:疑。与2·18“多见阙殆”之“殆”同义。此句可与15·31互参。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16 子曰:“攻乎异端 〔1〕 ,斯害也已 〔2〕 。”
〔1〕攻:治。异端:杂学、邪说。一说指事物的两个极端,如“过”与“不及”等,亦可通(参见9·8,11·16)。
〔2〕斯:此。害:祸害。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这种用法《论语》中多见(如1·14“可谓好学也已”,6·30“可谓仁之方也已”,8·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11“其馀不足观也已”,8·20“其可谓至德也已矣”,9·11“末由也已”,9·23“斯亦不足畏也已”,9·24“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2·6“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17·26“其终也已”,19·5“可谓好学也已矣”等),《左传》中也有其例(如《左传》成公二年:“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论语》只有一处似为例外,如17·5“末之也已”,似乎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已”解释为“止”;但是“已”字解释为语气词,意谓“实在没有地方去了啊”,则为穷途末路之叹,亦通,且此种表达句法,《论语》有内证,如9·11“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有人解“攻”为攻击,“也”为停顿语气词,“已”为终止(如孙奕《示儿篇》),非是。
孔子说:“攻治杂学邪说,这是祸害啊。”
2·17 子曰:“由 〔1〕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在“四科十哲”中,属“政事”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2·18 子张学干禄 〔1〕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2〕 ;多见阙殆 〔3〕 ,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子张: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参见19·15注〔1〕。干:求。禄:官俸。干禄即求仕之意。
〔2〕尤:过。
〔3〕殆:疑。与上文“疑”字互文见义。
子张向孔子学求仕。孔子说:“多多听闻,有疑问之处姑且勿论,其馀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就能减少错误;多多观察,有疑问之处姑且勿论,其馀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付诸实施,这样就能减少悔恨。发言错误少,行动悔恨少,官职俸禄就在那里面了。”
2·19 哀公问曰 〔1〕 :“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2〕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鲁君,姓姬,名蒋,鲁定公之子,继定公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哀”是谥号。
〔2〕直:正直。这里指正直之人。错:置。诸:义同“之于”,二字合音兼义词。枉:屈曲。这里指邪曲之人。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用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曲的人上面,人民就会服从;选用邪曲的人,把他们放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就不会服从。”
2·20 季康子问 〔1〕 :“使民敬、忠以劝 〔2〕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3〕 ;孝慈 〔4〕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颇有权势。“康”是谥号。
〔2〕以:连词,同“与”。劝:勤勉。
〔3〕临:莅临。15·33“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4〕孝慈:对父母而言。《国语·齐语》:“不慈孝于父母。”
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恭敬、忠诚和勤勉,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当政者对待人民庄重,人民就会恭敬;对待父母孝慈,人民就会忠诚;选用贤能之人,教育无能的人,人民就会勤勉。”
本章反映了孔子主张当政者身体力行,以道德治民的思想。
2·21 或谓孔子曰 〔1〕 :“子奚不为政 〔2〕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3〕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或:有人。谓孔子曰:对孔子说。“谓……曰”句型参见3·6“子谓冉有曰”,5·9“子谓子贡曰”,6·13“子谓子夏曰”,7·11“子谓颜渊曰”,9·2“谓门弟子曰”,17·10“子谓伯鱼曰”,18·10“周公谓鲁公曰”,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等。只有9·21“子谓颜渊曰”是例外,系评说颜渊,故应断作“子谓颜渊,曰”。
〔2〕奚:何,为什么。
〔3〕以上三句是《尚书》佚文,后被采入现传伪古文《尚书·君陈》,作“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施:延及。有政:当政者。“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故引《尚书》此语,说明不在位的人如果笃行道德,就能影响在位者以道德治国,这也就等于亲自从政了。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尽孝父母,友爱兄弟,以此影响当政者。’这也就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定要当政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2·22 子曰:“人而无信
〔1〕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2〕
,小车无
〔3〕
,其何以行之哉
〔4〕
?”
〔1〕而:若。
〔2〕大车:古代用牛拉的车。
(ní尼):大车辕端与横木相接的关键。
〔3〕小车:古代用马拉的车。
(yuè月):小车辕端与横木相接的关键。
〔4〕其:指示代词,此处表示远指,犹“彼”“那”。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不晓得那怎么可以。大车没有安装辕端连接横木的
,小车没有安装辕端连接横木的
,那靠什么行车呢?”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1〕 ,所损益可知也 〔2〕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 。”
〔1〕殷:商朝。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故商又称为殷。因:因袭。
〔2〕损益:减少与增加,指量的变革。
〔3〕这句是说周礼完美无缺,可传之百世。参见3·14,6·24,7·5。
子张问道:“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得而知;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得而知。如有继承周代礼仪制度者,就是以后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1〕 。见义不为,无勇也。”
〔1〕鬼:《集解》引郑玄注:“人神曰鬼。”人神指死去的祖先,与天神、地祇并称。谄:谄媚。郑玄注曰:“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此为种族宗法关系在祭礼上的反映。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去做,这是没有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