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首: 人 总笔画: 2画
笔顺:
组词: 人类 男人 女人 古人 好人 人品
成语: 一鸣惊人 正人君子 人各有志 三人成虎
名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人 , 天 地 之 性 (生) 最 贵 者 也 。 此 籀 文 。 象 臂 胫 之 形 。 凡 人 之 属 皆 从 人 。 如 邻 切 。
(《说文解字·人部》)
人,天地生物中最宝贵的东西。这是籀文。像人侧站着伸出手臂小腿的样子。凡人部所属字都含有“人”这个部件。如邻反切“人”。
“人”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侧着站立的人,本义是人、人类。什么是人?有说直立行走的是人,有说会思考有意识的动物是人。《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shèn)却说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因此,后来我们解释字形时,还会说“这是一个侧面站立的有礼貌的人”,给“人”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层次含义,所以要“成人”可不容易呢。
“原典”中“籀文”指周代字书《史籀篇》里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zhuàn)。“凡人之属皆从人”,《说文解字》540部首下都有“凡某之属皆从某”作为部首标志。本书后面的“原典”文字都省去了此句。“切”指反切,汉语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都,当孤切”,取“当”的声母d和“孤”的韵母u,声调平声,读dū。由于古今语音变化,有些字切出来的音会与现在读音有区别。比如此处的人“如邻切”,已经拼不出rén了。本书后面的“原典”文字不再出现反切的注音方法。
人就像天上的云,变幻不定,调皮极了。你看,身上有装饰时是“文( 纹 )”,双腿交叉时是“交”,站在地上时是“立”,立着的地方是“位”,两人并排着站是“并”,张开四肢是“大”,头顶高处是“天”,男子成年头发插簪(zān)是“夫”,二人相随是“从”,二人紧挨是“比”,多人聚集是“众”,人颠倒(dǎo)是“化”,人相背是“北”,人( 卜 )屈身支颐( 以手托下巴 )目竖( 臣 )休息是“卧”,简直千变万化!
最近文字王国出现一起恶劣事件,竟有居民仗着长相差不多,冒充人部的双胞胎兄弟!
咱们都知道,人很讲道理,除非必要,一般“人”与别的居民搭伙创造新居民时,会变身成“亻”,叫“单人旁”,不仅占用很少的地方,还能表示这字与“人”相关。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部家族红红火火,就有来“碰瓷”的。一个跟他长得很像的部首“彳(chì)-
”,取名叫“双人旁”。这可不得了,人类世界误以为“亻、彳”是一家子,一个是单人,一个是双人,都和人有关。但实际上“双人旁”与“单人旁”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日正好大臣“假借”( 可从本书“附录”中查看关于假借的介绍 )值班,经过仔细调查,终于发现“彳”的真面目。
原来“彳”与道路、行走有关。在甲骨文、金文时期,很好认,“行-
”像是十字路口,表示道路时读háng,人有职业道路,物有交易流通道路,所以“行列、排行、行业、银行”都读háng。
路是用来走的,因此“行”作动词时表示行走、去、前进等,读xíng。到小篆时期,他就把自己变成人走路的样子“
”。到现代规范字,更厉害了,不仅化名“双人旁”,还单独当作一个字“彳(chì)”,表示慢步走,甚至还会化装和隐身!
假借训斥“彳”:“你既然和‘人’没有关系,以后不许取让人误会的‘双人旁’,可以叫‘半行旁’呀。”
“彳”委屈道:“我也不想啊,现在所有认字的都知道双人旁,改名实在太难!我可以交代清楚家人和亲戚,这样大家都能分辨。
“我大多时候很老实。比如现在不容易看出为何要这么造字的‘得’,还保存很完整。‘得-
’是一只手(
又
-
、
寸
-
)抓到贝(
貝
-
),注意可不是太阳,后来又加上我(
彳
),表示行路出去有所获得,曾有甲骨文卜辞记录‘得四羌(qiāng)在秉(bǐng)’,是说在秉这个地方抓到四个羌族人。”
看他还要喋喋(dié)不休,“假借”赶紧放“彳”走了。
大臣“假借”刚处理完碰瓷事件,借着喝水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恰好又来一群文字认亲。他们说:“我们都是人的亲戚,可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实在太可怜!”找不到“假借”,“形声”只好代替辨别他们到底是不是“人”部的亲戚。
首先跑过来的是“自己”。他说:“‘自’代表鼻子,‘己’像人怀孕(
也说像整理缠丝
),人指着鼻子表示‘自’,指着肚子表示‘己’,在很久以前被借来表示代词‘自己’。后来‘自’加声旁(
畀
bì)造‘鼻’字,‘己’加形旁(
糸
mì-
)造‘纪’字,去表示原本词义,很多人就不清楚‘自、己’原本构字意图了,遇见他们家族的人也经常弄不清楚。
“比如‘咱’与‘自’有关系,是自称代词,但‘臭’跟‘自’有什么关系?难道是我和狗一样臭?但若知道‘自’字本来表示鼻子,犬(
犬
-
)鼻最灵,‘臭’表示用鼻子辨别气味就很正常,原本读xiù。可怜‘臭味相投’本是说两人嗅觉、味觉相同,很合得来,因‘臭’加个口为‘嗅’取代本义之后,‘臭’表示难闻气味,好好的‘臭味相投’变得与‘狼狈为奸’意思差不多,表示有同样坏毛病的人合得来,你说气不气人?”
“己”弓着身子可怜巴巴地说:“我才气呢,呜呜,明明跟我没关系,还长得跟我一样,我都认不出自己家人了!比如‘岂、凯、恺’,看起来我们是一家子,其实他们跟‘喜’才是亲戚!因为他们繁体写作‘豈(kǎi)、凱、愷’。‘豈-
’本是下有架、上有饰物的鼓,庆祝的时候用来奏乐,古代打仗胜利就叫‘凯旋’,奏的音乐叫‘凯乐’,人开心会奏乐(
豈
)张嘴笑(
口
)就是‘喜’,到楷书规范汉字,就经常混乱,‘岂、凯、恺’下写成‘己’,其实真与我无关!”
已经吃饱对着食盒扭头想走、可还在打嗝儿的“旡(jì)-
”,性子最急,立刻跑过来说:“我就是张大嘴巴转个头,就不认识了,这太没道理!‘既’和‘即’有啥好混淆的?有我(
旡
)的‘既’都已经吃完,当然表示完成!‘即’说留给他自己说,您点个头,我要出去打球了!”
跪坐在食盒前、正想开饭的“卪(jié)”说道:“我家族很大。甲骨文时样子清清楚楚,不管朝左还是朝右,原本是人跪坐的样子,后写作‘卩’。我常出现在意思很隆重的字中。把众人召集起来发布命令叫‘令’,令加一个口字表示发出来的这个命令是‘命’。用手按压使人跪下是‘印’,古时候用印章来签署各种文书,比如咱们常听到的‘玉玺(xǐ)’是帝王才可以用的印,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印加提手旁( 扌 )就是按压的动作‘抑’,有抑制、控制的意思。”
“有时我(
卩
)并不是因为威严或礼仪而跪下,而是被吓的!当人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就是‘危-
’,加上足字旁就是下跪的‘跪-
’。有时跪坐累了还会仰头看,加一个颠倒的人‘匕-
’,我就抬起头变成‘卬(áng、yǎng)-
’,抬头才能看见太阳,加‘日’变‘昂-
’,是人在仰头,加‘人’变‘仰-
’。”
“卪( 卩 )”越说越起劲,简直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太阳已下山,大臣“假借”还未回,“形声”忙打住“卪”的话头,结案说:“今日申辩到此结束!‘自、己、卪、旡’及其家人都是人部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