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进同志请我为“王维接受史系列”写序,我收到她的来信后,有些犹豫,本来我年纪大了,近来已很少为人写序,加之我对接受史又研究不多,所以有些犹豫。但后来翻阅她寄来的书稿,看到此套接受史系列篇幅巨大、涵盖面广,正好填补学界需要的全面王维接受史的空缺。而张进同志领导的团队,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及日本和韩国,不同年龄层兼备,彰显了王维研究的薪火相传活力和广阔前景,令人感佩,于是欣然应允作序。
“王维接受史系列”包括《唐宋金元王维接受史》《明代王维接受史》《清代王维接受史》与《现当代王维接受史》四卷。其中唐宋金元卷由西安文理学院张进撰写;明代卷由上海师范大学钟书林、南京艺术学院杨娜撰写;清代卷由香港珠海学院董就雄撰写;现当代卷大陆部分由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撰写,中国港台部分和韩日部分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树风、台湾成功大学吴姗姗、嘉义大学林宏达、韩国釜庆大学金昌庆、厦门大学郭颖等撰写。
据我记忆,“王维接受史系列”的撰写缘起于2009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五届王维研究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套书的作者张进、高萍、董就雄、郭颖以及台湾学者侯雅文等,正好在一个小组。他们提交的论文,都与王维接受相关。因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中,《王维资料汇编》长期阙如,他们便有了做“王维资料汇编”和“王维接受史系列”的动议,于是向我和师长泰会长询问意见,我们都表示积极支持,我还提供了一些写作方向的建议。2014年,张进、侯雅文、董就雄编著的《王维资料汇编》四卷本(自唐迄近代),由中华书局出版,获得学界的好评
。其后,谭苦盦辑补明清王维资料四万余字,梁瑜霞辑得清初屈复《唐诗成法》关于王维五、七言律诗评论约八千字
,金昌庆、郭颖、内田诚一、吴姗姗、何淑苹、梁树风等,搜集了韩国、日本与中国港台的王维接受资料,这些都是前人未曾系统梳理过的。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齐备,为后来“王维接受史系列”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套接受史的内容,体现出写作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这一点在撰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我了解,高萍撰写民国时期的王维诗接受,金昌庆、郭颖、梁树风、吴姗姗、林宏达撰写韩国、日本、中国港台的王维诗接受,都曾与课题组成员及业内有关研究者有过深度的沟通交流。张进同志在撰写唐宋金元王维画接受过程中,与西安美院史论系王宁宇教授及陕西国画院郑伟斌同志作过多次深入细致的研讨,并打印部分文稿请西安美院李鸿照教授、陕西师大韦宾教授等审阅把关。可以说这套书是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套书的特点,概括来说,约有以下四端:一是求“全”。本书的时间跨度从唐至当下,空间跨度从中国大陆、港台到日本和韩国,内容涵盖王维其人及诗画接受两大领域。全套书以时代的先后顺序结撰,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政治态度和不同审美趣味的读者,对王维作品的欣赏、解读、阐释与评价,以及在诗画创作上的学习仿效与再创造。梳理与归纳各个时期王维接受的趋向、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尤其注重阐述王维诗画在诗歌嬗变与文人画发展中的影响与地位,勾勒出王维诗画接受的“效果史”“阐释史”和“影响史”,力图构建一部比较“全”的王维接受史。
二是尚“实”。本套书课题组拥有的资料丰赡,力求依据史实说话,遵循逻辑铺展。对史料记载和笔记小说中有关王维的不够确切的议论、描述,努力凭借相关材料加以比较、甄辨,尽可能地作出贴近事实的评判。譬如,鉴于唐人对王维人品多褒扬,而宋人有不少尖锐的批评与斥责,故从实际材料入手进行仔细分析,并联系政治文化背景与读者接受心理的不同加以考察论述,从而反映出文学接受既存在广泛的共同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三是各有“侧重”。由于论述的时代跨度较大,每个时代的王维接受各有其重头戏,因此在论述中各有侧重点。就诗而言,盛中唐时期侧重于诗人在创作上对王维诗的汲取、仿效与独造;宋金元时期侧重于论者对王维诗美学风格的品评与推尚;明清时期从注解评点类典籍、诗话两大方面切入,侧重于诗家对王维人品、成就、体裁、风格、境界、技法、格律等的评论与归类;现当代时期侧重于研究在百年学术史的视野下,各种王维研究专著、论文、注本、选本、评传及文学史等,对王维的多元化接受、王维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王维诗的阐释、影响与传播;中国港台、韩日王维研究,则侧重于王维文献的考据、王维对文人创作的影响、王维与佛禅的关系,以及西方美学视域下的王维诗研究。就画而言,唐五代时期侧重于画论著作中对王维笔墨画法的评述;宋元时期侧重于论述王维画中所展现的文人画特色;明清时期侧重于对王维画历史地位的推崇确立与画作习摹;现当代时期则侧重于对王维画史地位的重新审视和绘画技法的接受。以上所述,或有助于读者对各时期重点和突出点的把握。
四是努力“发现”。本套书通过爬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广大读者对王维其人及诗画艺术的解读阐释和学习仿效,借助史料的佐证与理论的分析,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动因,尤其是努力发现艺术家们对王维诗画的“趋同性接受”与“创造性接受”,揭示王维诗画对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历代研究者对王维诗画历史地位的认定,如钱起、韦应物、“姚贾”、司空图、梅尧臣、朱熹、杨士弘、胡应麟、王士禛等对王维诗之接受,苏轼、李公麟、赵孟頫、王蒙、董其昌与清代“四王、吴、恽”等对王维画之接受。全套书竭力展示出读者的主动参与和接受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生成、价值挖掘及魅力展现所蕴含的能动作用。
已故王维研究会吴相洲会长曾在《专家推荐意见书》中写到:“《王维接受史系列》属于接受史研究,用的是西方美学方法,是王维研究领域新的开拓。此前虽然有个别论著涉及这个领域,但广度、深度、规模,均无法与该书相比。”我觉得相洲的说法很中肯,正揭示出此套书的总体成就。这套书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自盛唐以来,历代读者(包括中韩日)对王维及其诗画艺术的广泛接受,取得了扎实而又厚重的研究成果。
我想特别拈出这套书的几项重要价值,以进一步阐释其成就。首先是诗画并重、视野宏阔,具有创新价值。目前所见唐代诗人之接受史著作,所在多有,各有专著,而且都不只一部,亦有涉及域外者,但尚未见有将某一诗人之接受的各个方面组织到一起而结撰者。此套“王维接受史系列”,则是有计划地将不同时代、地域、不同体裁的接受,总合成一套完整的接受史,无论其规模及撰史意识,俱自成体系而具有创新意义。
王维诗画并擅,成就卓越,撰写接受史,理应诗画并重。但这种既述诗又述画的接受史,相当罕见,此套书对王维之历代接受叙写,皆包括诗、画两大部分,藉此正可将王维诗画兼擅的艺术成就凸显出来,这也是他与其他唐代诗人的最大区别之处。这一撰写视野是可贵的。
其次是史料丰富,裒集全面。这套接受史酝酿时间很长,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跨度由唐至今,涉及众多古籍和著作,其中明清部分更有多种学界未曾整理、标点过的古籍,这增加了撰写的难度。本套书作者撰写接受史,依据《王维资料汇编》,又不局限于《汇编》。他们往往通读《汇编》所引古籍之原书,从而达到了对所引资料的深细理解和掌握。例如宋代接受史之苏轼与朱熹部分,作者即旁征博引苏氏、朱氏原著,明显是经过通读原著全书以及苏氏、朱氏的其他著作的。又如清代接受史,作者就引了不少《汇编》资料中同一著者的其他著作以为旁证,使论述更为完备。其他部分,亦各有难度,例如明代与现当代卷的中国部分,资料或浩瀚或零碎,但作者都能搜罗齐备,这成为这套书突出价值的一个体现。
书中中国港台与域外的接受研究令人注目。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对港台以及域外的王维接受研究相对薄弱,而这套接受史系列,第一次对这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呈现了中国港台与日本、韩国对王维诗画的接受风貌。在日韩王维接受研究中能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分析接受的深层文化动因,揭示韩国、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紧密文化联系。自韩国接受言之,体现出该国一种自古至今对王维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可和追求。自日本接受言之,该国存在着一种对既有研究作质疑与订正的趋向,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价值。二者可谓各有特色。
总而言之,本套书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自唐代以来,历代读者(包括中韩日)对王维及其诗画艺术的广泛接受,资料详赡,论述精到,宏观把握与具体论述相结合,整体架构庞大,扎实而厚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余今年已八十有六,全部四卷一二百万字的稿子实无力通读,只能选读一部分,因此所评或不深透、恰当,或有以偏概全之弊,希望读者谅解。序中或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25年1月改定于北京西三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