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巢父掉頭不肯住,

東將入海隨煙霧。

詩卷長留天地間,

釣竿欲拂珊瑚樹。

深山大澤龍蛇遠,

春寒野陰風景暮。

蓬萊織女回雲車,

指點虚無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貴何如草頭露。

蔡侯静者意有餘,

清夜置酒臨前除。

罷琴惆悵月照席,

幾歲寄我空中書。

南尋禹穴見李白,

道甫問信今何如。

約天寶六載(747)春長安作。孔巢父,字弱翁,冀州人,爲孔子三十七世孫。開元末與韓準、李白、裴政、張叔明、陶沔隱居徂徠山,時號“竹溪六逸”。天寶中託病辭官,擬赴會稽歸隱,蔡侯爲之餞别,杜甫在座,而賦此詩。杜同時有《雜述》云:“魯之張叔卿、孔巢父,二才士者,聰明深察,博辯閎大,固必能伸於知己,令聞不已,任重致遠,速於風飆也。是何面目黧黑,常不得飽飯喫,曾未如富家奴,兹敢望縞衣乘軒乎?”“嗟乎巢父,執雌守常,吾無所贈若矣。”謝病,以病爲藉口而辭官。《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士説之,莫能來。”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一朝謝病遊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孔巢父日後出爲名宦,德宗朝更兩度以御史大夫兼任宣慰使,赴魏博與朔方兩鎮説降平叛,終以身殉國。〔掉頭〕轉頭,不顧而去。〔詩卷句〕孔巢父早勤文史,有《徂徠集》行世。〔釣竿句〕此句寫巢父此去將釣隱兼服食。《莊子·外物》:“任公子爲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没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世説新語·汰侈》有王愷與石崇各出珊瑚以鬭富事,可見古人視珊瑚爲奇珍,却誤以爲是海底植物。《本草綱目》引玄宗時名醫陳藏器曰:“珊瑚,刺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爲丸名金漿,以玉投之爲玉髓,久服長生。”〔深山句〕《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浦起龍注:“雖用《左》語,實暗用老子猶龍意,見此等人定應遠引也。”〔蓬萊句〕蓬萊,傳説中的海上仙山。織女,傳説中的天帝孫女。又,蓬萊山在東海之中,織女星爲吴越分野。此句合虚實而言之,仙山上的仙女將駕雲車來迎。〔指點句〕經仙侣導引而進入虚無之境,即《莊子》所謂“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征路,前路,或歸路。〔仙骨〕葛洪《神仙傳·劉根傳》:“神人曰:‘坐,吾將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見我。’”〔苦死留〕苦死,唐時方言,猶苦苦、拼命,如寒山《兩龜乘犢車》:“一蠆從傍來,苦死欲求寄。”〔富貴句〕這一句是自問自答:富貴何如?草頭露。〔蔡侯句〕蔡侯,設餞之人。侯,男子尊稱。静者,清虚澹泊之士。〔前除〕庭前階除。〔罷琴句〕沈佺期《哭蘇眉州崔司業二公》:“罷琴明月夜,留劍白雲天。”〔幾歲句〕幾歲,哪年。空中書,釋慧皎《梁高僧傳》卷十“晉上虞龍山史宗”:有道人付書一小兒,令寄史宗。海鹽令好奇,呼小兒問近日經過。“小兒云:‘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或聞足下波浪耳。’並説:‘山中人寄書猶在小兒衣帶。’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書,令人送此小兒至白土埭,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云:‘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意思是巢父不知哪一年就會得道成仙,寄我書信以相招。〔南尋句〕禹穴,相傳爲大禹葬處,在會稽。《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南尋,從太史公南遊來,與東入海皆爲約指,合起來正是東南。此時李白正自金陵往越中。〔道甫句〕就説杜甫相問詢近況如何。問信,問詢。

詩分兩節。前一節十二句,仄聲韻,將來時,叙歸遊者之事。後一節六句,平聲韻,現在時,抒送行者之情。

巢父掉頭東入海,與長安道上客逆嚮而行,姿態何等決絶。“詩卷”句,人不肯留而留詩;“釣竿”句,官不願求而求道。詩人心有戚戚焉,想象他這一去,深山大澤,漸行漸遠;春寒野陰,越走越暗,象徵修道是一個冥搜過程,境界常幽邃慘澹 (參見《玄都壇歌》) 。於是有海上神山,雲中仙女,回車指路。得此奇緣,應具夙慧,巢父早已勘破了。旁人惋惜他,留他,都是不理解他。

後半充滿了惆悵。清夜置酒,明月罷琴,主人雅意,有餘不盡。總之,巢父、蔡侯、杜甫與李白,都是因學道求仙的共同志趣走到一起的。杜甫讓巢父寄書,向李白問信,都是對他倆修成正果的祝禱。六句詩寫了四個人,收拾停當。四人中,李白已經走了,巢父就要走了,蔡侯不走也等於走了,去就之際,衹有杜甫想走而没有走。却未料,他從此放棄了東入海之路,在長安一呆就是十年。

這是杜集中第一首七古,出手已自不凡。按照正常的語義鏈平實寫下來,大約是這樣的:

蔡侯静者意有餘,

清夜置酒臨前除。

惜君只欲苦死留,

巢父掉頭不肯住。

世人那得知其故,

富貴何如草頭露。

自是君身有仙骨,

東將入海隨煙霧。

詩卷長留天地間,

釣竿欲拂珊瑚樹。

深山大澤龍蛇遠,

春寒野陰風景暮。

蓬萊織女回雲車,

指點虚無是征路。

南尋禹穴見李白,

道甫問信今何如。

罷琴惆悵月照席,

幾歲寄我空中書。

但詩人錯綜其意,反覆其辭,既工於發端,又巧於作結,中間騰挪勾連,以“苦死留”應“不肯住”,“空中書”結“虚無”與“仙骨”,“東入海”扣“珊瑚”與“蓬萊”,“隨煙霧”籠“深”“遠”“陰”“暮”“雲”。古人所謂起伏照應,開合變化,一對照就明白怎麽回事了。如此逸興壯思的七古,一定受到李白歌行的影響。但“明月照離席”給壓縮成“月照席”,分明還是杜甫。“欲”“是”“留”“何如”數語重出,也屬於大醇小疵。 19bacvH05X4Ch3gY4UTn0IP5826xn9LVv17127qGbhEfp2+8jL+cebPpwGiMUo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