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爲誰雄。

天寶四載(745)秋兖州作。天寶三載,杜甫與李白在洛陽初識並訂交,往尋高適作梁宋之遊。四載秋,與李白在魯郡再會。〔飄蓬〕劉孝綽《答何記室》:“遊子倦飄蓬。”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丹砂〕又名硃砂,一種深紅色礦物質,含毒,古人用作煉製丹藥的原料。〔葛洪〕《晉書·葛洪傳》:“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從祖玄,吴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焉。……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阯出丹,求爲勾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爲榮,以有丹耳。’帝從之。洪遂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嶽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煉丹。”〔飛揚跋扈〕指狂放不羈。《北史·齊本紀》:神武 (高歡) 謂世子曰:“ (侯) 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爲誰雄〕誰,猶何。爲誰雄,即爲何雄。意思是如此自雄,又爲哪般?

這是杜集中最早的一首七絶,因爲主語的省略,導致諸多歧見與誤解。有以四句皆是爲李白畫一生小像 (蔣弱六、葉嘉瑩) 即均歸於you者 (宇文所安) ,有以前兩句屬we、後兩句屬I者 (洪業) ,有以“前二句兩人共之,三自謂,四謂李”者 (王嗣奭) ,有以前兩句自嘆、後兩句惜李者 (仇兆鰲) 。主要的起因,還是對個别關鍵字的理解有誤,和對李杜共同點的領會不深。

事實上,四句詩皆共雙方而言之,是杜甫合着李白一起所做的共同檢討。首先,“未就丹砂”的“就”,不是煉就,而是趨就。大曆五年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云:“我欲就丹砂,跋涉覺身勞。”師古注:“海南勾漏縣出丹砂,甫欲遊以就之,奈身勞頓不能往也。”丹砂是煉丹藥的原料,而非成品,不存在煉得成煉不成的問題。何況杜甫“苦乏大藥資”,壓根兒没得煉。他是在感嘆:你我這樣東奔西走地浪遊,却没有像葛洪那樣千里跋涉去尋丹砂,真是愧不能及呀。

一二句是兩人相顧交愧,三四句也是雙方同病相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乃兩人共同的寫照,不單指“唯願當歌對酒”“安能摧眉折腰”的李白,“耽酒須微禄,狂歌託聖朝”“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的杜甫也一樣當得起。因此,“空度日”“爲誰雄”,就既不是憤激於李白的“材大難爲用”,也不是規誡甚至譏嘲其恣情與任性,而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贈語以共勉:你我可别光顧着寫詩喝酒,要知道咱倆還有更高的追求哦。

那就是學道求仙。李白是道教徒,而杜甫的好道也是有家族傳統的。他祖父杜審言列名“方外十友”,母親爲博陵崔氏,繼母爲范陽盧氏,兩個家族都是天師道世家。所以他青年時代很喜歡跟“幽人”“高人”來往。李杜訂交,首先是因爲這一共同的信仰。杜甫説李白“遇我宿心親”,這宿心,既是文心,也是道心。兩位道友的“同志樂”,是一起去尋訪華蓋君、董煉師、元逸人。對他們而言,煉金丹,遊碧海,居紫府,纔不算虚度光陰;訪名山,拾瑶草,列仙階,纔可以顧盼自雄。這是玄宗後期全社會的價值崇拜,也是李杜作爲個體生命的終極關懷。故老杜念兹在兹:“妻子亦何人,丹砂負前諾” (《昔遊》) ,“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 (《爲農》) 。其臨終絶筆曰:“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難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 可見他一生都“未就丹砂愧葛洪”,真正是不忘初心。 eQ/f/Oi2vJkGT6FwHKkCGPhfy1gugUeWEjK7igqrVpGwI8a5SKZ34Ky+ePAWn1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