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巴菲特在11岁时,便探入股海,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1947年,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那时候的巴菲特已经很有商业头脑了,他觉得教授们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缺少实践性,于是两年后不辞而别,后来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他的恩师就是格雷厄姆。在这里的学习使得巴菲特感到自己的思维又有了开拓。老师格雷厄姆主张通过分析和总结企业盈利情况、资产情况和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给巴菲特的除了那些金融知识外,还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和诀窍,当然,他也视极富天赋的巴菲特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转眼到了1951年——巴菲特要毕业了,这一年,他21岁。巴菲特获得的成绩是A+,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A+的优秀成绩并没有为他赢得好的工作。他多次碰壁,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于是在1956年返回家乡。这五年来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让年少气盛的巴菲特灰心丧气,有一次,他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三十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后来,巴菲特拿出100美元,和许多亲朋一起凑了十多万元,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
创业并非易事,创业之初的巴菲特十分谨慎,通过他的不断的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人公司。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当了大老板的巴菲特竟然整天躲在家中埋头钻研成堆的资料,他每天只做一项工作,那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这样的方法正是恩师格雷厄姆教给他的秘诀,事实证明,这些远远低于其营运资本的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验证了格雷厄姆的“点金术”百试百灵。
在1962年至1966年的五年中,他的公司有着极好业绩,而巴菲特本人也被评为“成功的投资业经营人”,巴菲特用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兑现了他“百万富翁”的承诺。也许在其他人眼中,股市极具风险,但在股神巴菲特看来,股市没有风险,“我很重视确定性,如果你这样做了,风险因素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另外,巴菲特还说:“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巴菲特的投资的原则也很霸道:第一条,不许失败;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其实就像他曾说过的,“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