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凭借他的极强又极其准确的选股能力,一次次演绎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股神”传奇。然而,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到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辉煌,没有看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其他非股票投资类业务,以至于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巴菲特已经从“股票投资人”转变为一个“股权投资人”。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对实业的投资已经成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主要方向。2006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投资净现金流出为54亿美元,而收购业务净现金流出额已高达101亿美元,除此之外,其旗下的子公司又花费46亿美元用于固定资产的购买。仅在2006年这一个年度,巴菲特就完成了对媒体公司、运动产品生产商等公司的收购,并斥资51亿美元收购了电力公司。
另外,公司还以5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生产小型刀具的以色列公司伊斯卡的80%的股权,以此开启伯克希尔公司的国际收购之路。后来,伯克希尔公司在2007年又收购联合槽罐车运营商某集团60%的股权,并于2008年斥资4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星牌能源集团,除了上述的收购外,伯克希尔公司当年还有其他六宗收购交易。
巴菲特很早就已进入实业投资领域,其中最成功的业务便是保险,在1967年的时候,巴菲特就以86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那家保险公司账面浮存金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而通过巴菲特四十年的努力,截至2006年伯克希尔保险集团的浮存金已经高达509亿美元。
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巴菲特那些著名的股票投资大多放在保险集团旗下,但事实上,保险集团的浮存额一直作为资本金支撑着这些投资,而整个保险集团及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已经占到伯克希尔集团总资产的60%。
巴菲特常常说保险业务是他绝不会出售的业务,因为这一业务为他提供了十几年的零成本资金,并且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保险集团都是整个伯克希尔架构的重要核心。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它为证券投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而证券投资赚到的钱又为公司收购提供了资本金。最后,实业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又为保险业务扩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能够在该后盾的推动下促进保费收入与浮存额进一步增加,证券投资业务就有了更加充足资金,并带来更大规模的实业投资。
巴菲特经常说:“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三点:一是资产的盈利能力;二是债务融资的成本;三是财务杠杆的使用。众所周知,我们在第一点上做得很好,资产盈利能力很强,但很少有人知道,低债务成本也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低成本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合理定价的保险收入。但是同样的原则并不适用于其他财险公司,他们可能拥有巨额的保险浮存金,但为获取这些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却已超过了它们的实际价值,在那种情况下,巨额保费所撬动的高杠杆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巴菲特的这些话,对于年轻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极具指导性的。
伯克希尔旗下绝对控股的公司已达四十多家,其中有很多公司完全由伯克希尔集团100%控股,它们涵盖的领域有保险、能源与公用事业、金融、制造、服务、零售等。因此也给巴菲特带来一个难题,那就是他需要每年给四十多位CEO制定薪酬。
巴菲特曾经在他写给股东的信中写道:“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难以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而我们庞大的资金规模进一步缩小了我们选择的空间。今天,我们可以大规模购买并持有的股票远少于十年前,但这并没有让我们担忧,因为我们可以购买那些被低估的公司,那些拥有持续竞争力和精干且忠诚管理团队的公司。”
虽然巴菲特也热衷于收购公司,但他并没有毫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精力去搜寻收购目标,恰恰相反的是,巴菲特更愿意坐等有趣项目自己送上门来。如果对方的企业负责人打算把公司卖给伯克希尔,那么巴菲特会随时恭候,在这之中,巴菲特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从事简单业务、有稳定收入、少量债务和好的管理层的大公司。
股神巴菲特曾列出收购公司的六个标准:“一是公司规模够大,每年至少有75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二是被证明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我们对未来的盈利预测不感兴趣,更不相信业绩突然转好的神话);三是在负债率较低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良好的净资产回报率;四是有合适的管理团队(这个我们无法提供);五是业务简单(如果涉及很多高新技术,抱歉我们看不明白);六是合理的价格(我们不想在明确价格前浪费时间和卖方闲聊)。”
股神巴菲特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但事实上他不喜欢陷入他所购入的公司的管理当中,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他坚持只买入那些有着良好管理层的公司,这样他便可以不用再劳心对购入的公司采取新的管理。即使这样,如果新购入的公司有明显的问题出现,他也会及时采取措施,以绝对的高效率解决问题。巴菲特说他不喜欢解雇员工,但他也会像所有好的管理者一样,如果遇到利益冲突时,为了保护股东的利益而不得不采取裁员这样的做法。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伯克希尔长达44年的历史中,没有一个执行长跳槽或突然离职,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巴菲特每年只给63个分公司CEO写一封信,让他们知道公司当前的发展目标,而从不举行会议,也不常给分公司CEO打电话。巴菲特长期以来坚持的原则为:“第一,别让你的股东损失一分钱;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很多的奖励方案的薪酬设计,巴菲特说:“无论什么样的薪酬方案,我总是尽量本着简单同时维持公平的原则。当我们采用奖励制度时,总是要与该名执行长所负责的营运结果有直接关联。我不希望让他们产生投机心理,以为可以得到与事业表现无关的报酬。”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告诉我们,要善于在坚持的过程中有新的思考、新的转变,这样才能成长进步,否则他的投资也只是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