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嬴政家族

嬴政:就是我们熟悉的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嬴氏家族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

胡亥:秦二世,嬴政一手创建的秦帝国在他的儿子胡亥手上走向了灭亡,秦帝国二世而亡。

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他被称为中华第一帝,倒不是因为他的王朝最久,而是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敢为天下先,这是一个宏伟的设想,毕竟也是一个创举,更是一段现实。

奋六世之余烈——嬴政家族的统一之路

秦的祖先,很早就成为周朝分封的诸侯之一,但那个时候的秦国很弱小,还不足以与中原各国一较短长。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开始统一天下的征程。《过秦论》里面有一句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说的是嬴政的成功统一六国并不是偶然的,他是承接历代嬴家先祖的既定方针,坚定执行。嬴家先祖定下了什么样的国策呢?具体来说,无非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内进行改革,对外招揽人才,使国家的政策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秦国在文化上受山东奴隶制文化影响小,所以在变法上所受的阻力最小,变法的力度也最大。在所有的诸侯国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大程度地使封建制度确立下来,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国家的政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和执行,做到了上下同心。在这些改革中,外来的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像百里奚、商鞅、张仪、李斯等各国的人才都能被破格使用,做到了唯才是举。尤其是商鞅的变法没有因为商鞅的身死而荒废,奖励耕战,兴郡县,开阡陌,废井田,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使秦既激发了百姓的进取精神,又增强了国力。秦国能够不拘一格地发现、培养、任用人才,使得国家人才辈出,白起、王翦这样的一流武将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人才是国家昌盛的基础,但能够使用、重用人才的国家才能富强。同时,正是由于政策的优越性,才使秦国的占领区很快稳定下来,融合到秦国之中,而且这些地区的人民很快就加入统一战争中来。这也是秦国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原因。

其二,巩固根本,增强国力。秦国在建国之初,国小力弱。但它抛弃了不务实的战略,先向西扩张势力,灭戎国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在国力强大后,转而对自己最大的威胁魏国用兵,占领河西之地,这样就使秦国据有山河之险,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之势。后又接受司马错的正确主张,出兵伐蜀,占领了巴、蜀的广大富饶地区,这样就使秦国拥有了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的强大的国力,并依靠它建立了当时天下最精锐的秦军,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政策连贯,坚持不懈。秦国自秦孝公起,到秦始皇止,连续六代君王都以统一六国为目标,从不松懈斗志,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得的。这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政策保证。这也可能和山东六国的奴隶制国家对秦国的敌视和污蔑有关。出于政治目的,六国的奴隶主文人们对秦国一直诬蔑谩骂,把它排斥在文明国家之外,这也反过来激发了秦国的斗志。

其四,目标明确,手段灵活。秦国把统一天下的战略步骤定为先占韩、魏,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在夺取韩、魏这个天下的中枢后,分割楚、赵、燕、齐诸国,再予以各个击破。但在战争的进行中,秦国并没有拘泥于一定的方针,而是针对时势的变化,灵活地变换打击的对象,达到了一国强、六国弱的局面,最后势如破竹地统一了六国。

在统一战争中,秦国主要是用“连横”的政策对抗六国的“合纵”的政策。由于六国本身的矛盾,“合纵”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起作用。六国各怀打算,都以兼并为事,除了在危急关头可以暂时联合外,一旦情况缓和,便互相攻杀,这就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也叫连衡、合横。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合纵就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连横就指这些国家中的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故六国服从秦国称为连横。公孙衍、张仪、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当时齐楚都是和秦实力相当的大国,“合纵”派定下以韩、赵、魏为前锋抵挡秦的锋芒,以楚、齐、燕为后援的方针。秦针对这个情况,先攻韩魏,在修鱼之役消灭韩魏的军队主力,然后离间楚齐的关系,派白起攻楚,两次大败楚军,使楚国一蹶不振。在解除了楚国这个侧翼威胁后,再乘着昏庸的齐王灭宋后四处扩张势力,造成其他五国惊惧的时机,联合其他五国,派兵助燕国乐毅伐齐,一举攻破齐国。虽然齐国在田单的努力下得以复国,可因为国力衰退,从此齐国直到亡国也再没有大的作为。最后再经过长平之战,秦军消灭了赵军的主力。到这个时候,秦国统一六国的局势已经无可动摇了。

在对付六国的手段上,秦国无所不用其极。恩威并施,计谋百出,分化瓦解,离间暗杀。比如欺骗扣押楚怀王,离间六国的良将如廉颇、李牧、信陵君等人并使之遭到废黜等等,这些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正是这样完备的政策,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执行,到嬴政接班的时候,秦国已经很明显地具有统一之势,只等嬴政的临门一脚了。

嬴政没有让他的先祖们失望。

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颍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嬴政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於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嬴政。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嬴政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嬴政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楚国灭亡后,嬴政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至此,嬴政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氏家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亡秦者胡——嬴氏家族的败亡之路

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可是毁灭它,一个人几年时间就足够了。嬴胡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秦二世嬴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时间公元前209—公元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嬴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的,秦始皇也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尽管秦始皇并不是很喜欢他。为了增长他的治国能力,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蒙恬一块儿戍守。

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儿子们也参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早早吃饱了便借故退席了。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因为按照当时秦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参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却成了胡亥胡闹的道具。他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人的言行是一致的,后来胡亥当皇帝治理天下,结果就像他原来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乱得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胡亥公子哥的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越走越远。赵高本是宫中的一个太监,但他也有一些才干,如精通刑法,不仅身材高大、力气大,字也写得很好,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也随行,当时他二十来岁,仍是个公子哥。秦始皇病死后,他受到赵高的蛊惑,和赵高、李斯一起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结果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赵高的阴谋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视。赵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很高,对他立胡亥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他设法说服了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却一口回绝。

赵高不慌不忙地说:“李丞相,您最好好好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您的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况且,扶苏对您的信任也没有对蒙恬的深。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丢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异处也不是没有可能。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

李斯权衡利弊,终于和赵高走上了同一条不归之路。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扶苏。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假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扶苏更是对不能回京城当太子而耿耿于怀,怨恨不已,所以对扶苏赐剑自刎。蒙恬对扶苏的行为不进行劝说,实为对皇帝不忠,也令自尽。

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刎,蒙恬毕竟比他有些经验,劝他向皇上申诉,如果属实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苏却说:“父皇让我死,还有什么可申诉的呢?”说完含泪自尽。而蒙恬却据理力争,不肯自裁,使者见他不听从诏命,就将他投入阳周(现在陕西子长北)的监狱里。

胡亥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无人性。

胡亥屠杀自己兄弟的行为最残忍的一次是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蹍死,刑场惨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将他们关在了宫内。等其他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都遵守。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颈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体面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性命。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对其他不听话的文武大臣也不放过。首先遭到迫害的是蒙恬兄弟俩,开始胡亥想继续用他们兄弟俩,但赵高害怕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向胡亥造谣说,秦始皇原来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极力阻止,秦始皇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头。胡亥信以为真,不但没有释放蒙恬,还将蒙毅也囚禁在代郡(现在河北蔚县东北)的监狱中。后来,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尽,然后又派人到阳周的监狱中逼蒙恬自杀,蒙恬开始不肯,申辩说要见胡亥,请他收回诏命,使者不许,蒙恬见生还无望,只得服毒自尽。

对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也大开杀戒。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选择了自尽。在杀死大臣的同时,赵高将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进去,他的兄弟赵成做了中车府令,他的女婿做了都城咸阳的县令,都是要职,其他朝中的要职也都是赵高的党羽。胡亥只知道自己享乐,对赵高的这些阴谋动作毫无防备,最终死在了赵高之手。

杀了许多朝中的大臣,赵高还不满足,又寻找机会唆使胡亥对地方官吏也下毒手。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8年年初,胡亥效法自己的父亲秦始皇,也巡游天下。南到会稽(现在的苏州),北到碣石(现在河北昌黎北),最后从辽东(现在的辽宁辽阳)返回咸阳。在巡游途中,赵高阴险地对胡亥说:“陛下这次巡游天下,应该趁机树立自己的威信,把那些不听话的官吏诛杀掉,这样您才能有至高无上的威信。”胡亥不问青红皂白,就连连下令诛杀异己,结果弄得大臣们惶恐不安。赵高实际上把年轻无为的胡亥当成了扩张自己权势的工具。

有了赵高的支持胡亥还不放心,又向李斯询问如何才能长久地享乐下去。他对李斯说:“我听韩非说过,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饭是野菜做的汤,冬天裹鹿皮御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时,东西奔波,劳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脱毛,最后客死异乡。做帝王如果都是这样,难道是他们的初衷吗?贫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穷酸的书生们提倡的吧,不是帝王这些贤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没有一点好处,怎么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这样永远享乐天下,爱卿你有什么良策?”

李斯唯恐胡亥听从赵高的话,自己失宠,于是写了一篇文章《行督责之术》,向胡亥献出了独断专行、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即用督察与治罪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镇压百姓的反抗行为。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观念,后来秦朝的灭亡宣告这种法家思想的破产。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便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有了第一个,其他起义相继在各地爆发,被秦国灭掉的六国后裔们又重新打出六国的旗号反秦,各地称王割据者不计其数,陈胜的属将之一周文领兵十万直奔函谷关而来,秦的末日终于到了。

但二世胡亥根本不相信,只喜欢听天下太平的好话。在一次讨论是不是发兵平定起义时,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发兵当然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叔孙通了解胡亥,便说:“他们说的天下反叛根本就不对,先皇早已经拆毁了城墙,熔铸了天下兵器,有您明主坐堂,有严明法令行于天下,国家安定,人民富足,谁还会造反呢?现在陈胜这些人只不过是几个盗贼而已,地方官正在积极追捕,请陛下尽管放心就是了。”

胡亥听了,满心欢喜,直夸叔孙通说得好,然后他又问其他人,有的说陈胜是“盗贼”,有的则说是“造反”。说“盗贼”的没有事,说“造反”的就治罪,因为说“造反”等于说天下大乱。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应该说的话,这种罪名是一种典型的封建专制刑罚,秦朝后来虽然灭亡了,但后来的很多朝代都继续沿用了这种罪名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赵高为了达到自己彻底专权的目的,对胡亥说了一大通很有“道理”的话,大意就是说胡亥年轻,经验不足,而且皇帝也应该少和大臣们见面,以免在大臣们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如果能只在深宫中听取赵高他们的汇报,由他们这些“栋梁之材”来辅佐,那国家会治理得更好。胡亥一听有道理,而且他也愿意待在后宫中享乐,从此,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赵高一人独断专行。

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害怕大臣们联合起来反对他,为了试验大臣对他的真实态度,赵高精心策划了一起在此后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政治事件:指鹿为马。

公元前207年,即二世三年,在一次朝会上,赵高弄来一只鹿作为礼物献给胡亥,对胡亥说这是一匹好马。胡亥听了不禁笑出了声:“丞相怎么开这样的玩笑,这明明是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仍然坚持说是马,胡亥便问在场的大臣们。大臣们因为害怕赵高的权势,又不知道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很多人便随声附和着说是鹿。其他人有的说是鹿,有的装聋作哑。事后,赵高便根据大臣们的不同说法区别对待:说是鹿的人一律找借口杀死,说马的人则被当成自己一派的人。

这件事过去后,赵高没事了,胡亥却有事了:他以为自己得了迷糊病。于是叫来太卜掐算,太卜却瞎说是因为他祭祀时斋戒得不好引起的。胡亥便到上林苑里重新斋戒,开始还能坚持,后来又享乐开了。后来,胡亥将误入苑中的人当场射死,赵高知道后又借题发挥,先是让他的女婿阎乐上奏说,不知谁杀了人,将尸首扔到了苑中。然后赵高又装模作样地对胡亥说,皇帝因为是天子,所以射死了无罪的人要受到上帝惩罚,也就是天子的老子的惩罚,同时鬼神会奉命降灾的。胡亥很害怕,赵高趁机叫他到别处的行宫去暂时躲一躲,胡亥很听话地就走了,赵高在朝中俨然皇帝一般。

胡亥此时并不了解天下的真实情况,等到陈胜的军队逼近了都城咸阳,他这才着了急,听从了章邯的建议,让他率领释放的骊山刑徒出战迎敌。这些刑徒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强壮,刚刚被释放,士气很高,在勇将章邯的率领下,初期打了很多胜仗,战胜了陈胜和项梁的部队。但后来,项羽破釜沉舟与章邯决战,使章邯作战失利,章邯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赵高猜疑拒绝发兵。走投无路的章邯最终投降了项羽。章邯一走,秦的军队便不堪一击,秦朝江山危在旦夕。

到这时,胡亥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赵高说的天下太平都是谎言,现在天下已经乱得要亡国了,胡亥言谈之中对赵高很是不满。原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干脆先动手了。赵高的女婿阎乐领着上千人,假称抓捕盗贼,直闯胡亥的行宫,最后胡亥抽剑自刎,死于最宠信的奸臣赵高之手。

胡亥死时只有二十三岁,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后来以黔首(即百姓,因为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礼节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现在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胡亥死后不久,秦国宗室子婴即位,去帝号,称秦王,以图保住诸侯之位。但这时以项羽为首的反秦势力是不会放过他的,项羽不久打进咸阳杀死子婴,并大肆屠杀关中百姓。嬴氏家族的子孙后代,绝大多数未能幸免。 ZuLnL9yy+RJAcaD1jd7ppT5oy7ESU9nFnlOPwAcdpcLu+L8xgx3UwFsN40U6t5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