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谷部: 虽然施米特因为用法学理论拥护纳粹独裁而臭名远扬,但其实他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物。
石田:如果总统紧急令成为了可以代替法律的东西,在此条件下,如果总理能让总统公布紧急令,总理就可以不顾国会的意见来处理国政。正因为总统希望其紧急措施权里拥有制定法律的权限,所以有人质疑国会存在的意义也是理所当然的。
长谷部: 从如今生活在日本的读者们的视角来看,这种蛮横无理的事情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但是,当时的德国有其独特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虽然可能会有点儿绕远,但我还是来说明一下吧。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普鲁士所率领的德国各邦与法国交战。从那时起,欧洲各国的军事战略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最先从普鲁士开始的。
要说是什么样的转变,那就是在此之前有钱人可以通过缴纳金钱来代替参军入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贫困阶层的人会被招募参军。然而,在军事战略发生转变之后,这样的征兵制度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所有男性参军,打造出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庞大军队来投入战争。当时,“在重火器的精度不断提升的条件下,使用数量庞大的兵力,在避开与敌军近距离接触的同时,包围敌军,给予其毁灭性打击”这一军事战略成为了主流。这是当时普鲁士的总参谋长(老)毛奇所想出的战略。
这样一来,所有国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送往前线。在这一背景下,有两个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其中之一就是普遍选举制度。
石田:总而言之,因为战争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所以当国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送上战场时,他们产生“给我们政治发言权”这种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
长谷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想让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动向。曾经,俾斯麦所领导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社会保险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如今,既然每个国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派上战场,国家就必须尽可能无差别地提升全体国民的福利。这就是这一政治目标被提出的前因后果,也就是所谓的国家福利政策。
为实现这一政治目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呢?是议会制民主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还是法西斯主义?
实际上,当时有许多人认为“议会制民主主义已经没有未来了”。就像石田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当时的议会中,各政党相互抗衡,社会和经济上也存在着多种利害关系。国家很难在统一全体国民意见的基础上实现全体国民的福利。由于议会制民主主义承认政治体制的多元性,所以实际上,其自身内部就存在着矛盾与分裂。于是,当时的人们开始思考,要想实现“统一国民意见,明确并提升全体国民‘真正利益’”这一目标,是该选择将“阶级”作为判断标准,实现国民意见统一的共产主义,还是该选择将“民族”作为标识,实现国民利益一体化的法西斯主义。
将这种思考方式极具代表性地展示出来的就是卡尔·施米特的著作《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1923年出版)。在这本书中,施米特明确表明,以议会为中心的政治已经结束了。他写道:“从今以后,是法西斯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时代。因为它们能够贯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同一性’这一民主主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