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田:从这里开始,我想大致回顾一下希特勒政权是如何诞生的。
1919 年开始施行的《魏玛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代议制民主主义和议院内阁制。通过选举选出国会议员,然后由占据多数议席的执政党组成内阁。可以说这种模式与现在的德国和日本基本相同。
另一方面,总统由国民直接选出,《魏玛宪法》给予了总统很大的权限。总统的任期长达七年。总统是对外代表德国的国家元首,有权任免总理和内阁、解散国会。但是,由于魏玛共和国采用的是议院内阁制,所以,总理和内阁部长都必须赢得国会的信任。而且,国会可以通过国民投票来罢免总统。
《魏玛宪法》的特点在于国会和总统的二元主义。联邦议会体现的是间接民主制,总统则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国会与总统互相牵制,在这两者保持平衡的状态下,由总理制定国政方针。这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理想形态。
长谷部: 这就是宪法学者所说的“半总统制”。现在也还有许多国家采用这一政体。
比如《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机构就属于此类。总统和国民议会的议员都由选民直接选出,总统所任命的政府对国民议会负有政治责任。除法国外,韩国、奥地利、爱尔兰、冰岛、芬兰,以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欧各国中,也有采用这种半总统制的国家。不过,这种体制实际的运作方式会根据国家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国家是政府掌握实权,有的国家则是总统掌握实权。
石田:但是,在魏玛共和国,总统与国会之间所保持的理想状态的平衡以 1929 年发生的大萧条为契机开始土崩瓦解。
首先失常的是国会。 1930 年,纽约华尔街的大萧条开始影响到德国。德国失业人数骤增,社会不安加剧。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利害关系对立逐渐激化,各政党越来越难以在国会达成一致。
长谷部: 这样说起来,魏玛共和国的时代其实是新旧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代。
例如,共产主义也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地积聚了力量。《魏玛宪法》颁布于1919年,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宣告灭亡的第二年。与此同时,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成立。
石田:在这一时期,虽然德国确实是共和制国家,但是在旧帝国时代拥有权力的那些人还仍然在社会各处 行使其权力。魏玛共和国时代可以说是“虽然没有了皇帝,但将军们留了下来”的时代。旧体制支持派和共和国支持派之间的对立日益严峻。
此外,还存在着想要增强共和国政府(柏林)权限的中央集权派与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想要夺回地方(州)主权的巴伐利亚等分立派、分权派之间的对立。而且,在经济方面,还存在着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之间的对立。
从 19 世纪末开始,德国作为“第二国际”的指导国而广为人知。在这一时期,德国工会运动的力量也十分强大,被称为欧洲第一。
长谷部: 这是因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等各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利害关系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石田:尽管如此, 1924 年到 1929 年是魏玛共和国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党成功地进行了合作,形成了多数派。社会民主党成为支柱,与代表天主教的中央党,代表自由主义、知识阶层的民主党以及对经济持保守态度的人民党组成了“大联合政权”。
然而,大萧条的出现却断送了各党合作的气运。
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后,作为立法机关,德国国会已经无法再充分地发挥作用了。与此相对,总统的地位却变得越来越重要。